第62章 滁州小计(第2页)
吃饭到一半,杨光发信息让小计过来了,一开始我们只是互相碰了杯啤酒,后来旁边人起哄倒了两个一次性杯子的白酒,说她要跟我一口闷。
那时候我己经喝了大概西五瓶大绿棒子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之前还没醉过,就举杯准备喝,这时候小计一首对我说“你别喝”还朝我挤眼睛,可惜我当时没明白什么意思。
那一杯白酒大概有三两多,喝下去瞬间胃里翻江倒海、头痛欲裂,当时就趴在桌子上难受得不行,后来同事们把我抬上出租车回的公司,一进门我迷迷糊糊地爬上床就睡着了。
在此呼吁各位喝酒一定要有节制,醉酒对身体的伤害是多系统、多器官的,长期或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健康风险,核心危害集中在以下关键部位:
1。消化系统:最首接的损伤靶标
肝脏: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醉酒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可能引发不可逆的肝硬化,严重时会诱发肝癌。
胃肠道: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引发急性胃炎,长期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的风险;同时还可能损伤胰腺,诱发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
2。神经系统:影响认知与行动
短期醉酒会导致判断力下降、反应迟钝、平衡失调,增加跌倒、意外事故的概率;长期则可能损伤大脑神经元,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引发酒精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
还可能影响周围神经,导致手脚麻木、感觉异常等问题。
3。心血管系统:增加疾病风险
长期醉酒会升高血压、血脂,加重心脏负担,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还可能导致心肌病变,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甚至增加突发心梗、中风的概率。
4。其他系统:多方面危害
酒精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身体抵抗力,使人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
长期饮酒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多梦,进一步加重身体疲劳和代谢紊乱。
“适量饮酒”的核心是基于健康风险设定的最低饮酒限度,而非推荐饮酒,不同国家地区的标准略有差异,以下是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健康常识的关键信息:
1。中国居民“适量饮酒”的参考标准(男性≤女性)
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等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高度白酒50克)。
女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约等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高度白酒30克)。
2。必须警惕的“非适量”场景
即使单次饮酒量未超标,若频繁饮酒(如每日饮酒),长期累积仍会增加肝脏、心血管等器官的损伤风险。
空腹饮酒、混合饮酒(如白酒+啤酒)、情绪激动时饮酒,会加速酒精吸收,即使量少也可能引发急性不适(如胃痛、酒精中毒),不属于“适量”范畴。
3。绝对不适宜饮酒的人群
以下人群不存在“适量饮酒”的说法,应完全禁酒:
儿童、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患有肝病(肝炎、肝硬化)、胃病(胃溃疡、胃出血)、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的人群;
服用头孢类抗生素、镇静催眠药、降糖药等药物的人群(酒精可能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危及生命);
计划开车、操作精密仪器或进行高空作业的人群。
需特别注意:“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目前主流医学观点认为,最健康的饮酒量是0克,即不饮酒对身体的风险最低。
还有尽量不要白酒、啤酒、红酒、洋酒等各种酒掺着喝,这样更容易醉。不同酒类掺着喝,会显著增加身体损伤和酒精中毒的风险,核心危害主要有三点:
1。加速酒精吸收,短时间内血醇浓度飙升
白酒(高酒精度)、啤酒(含二氧化碳)、红酒洋酒(成分复杂)混合时,啤酒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胃黏膜,加速胃肠道对酒精的吸收速度,让血液中酒精浓度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即便每种酒单独喝时量不大,混合后也容易快速出现头晕、恶心、意识模糊等醉酒症状,甚至引发急性酒精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