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以前看病(第1页)
以前的人生病后一般都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过来,拿个听筒器先在胸口听一听,然后开药或者打针吊水。父亲生病后也经常是赤脚医生来家给打针挂水。
赤脚医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的非正式医疗人员,他们担负着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基础医疗服务的责任。
1968年,《红旗》杂志刊发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文中介绍了上海市川沙县培养农村半农半医卫生员为农民服务的事迹。因南方多水田,卫生员平常背起药箱看病,放下药箱下田,常年打着赤脚,故被称为“赤脚医生”。随后《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毛泽东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赤脚医生”一词就此广泛传播。
人员主要包括医学世家出身、掌握一定医学知识的人,经医护专业短期培训的学员,以及公认有一定医护能力的自学成才者。他们没有正式编制,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
主要为村民治疗头痛脑热、拉肚子等常见病,还负责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环境卫生等工作,有的还会为产妇接生。他们的医疗设备简陋,主要依靠《赤脚医生手册》等资料,以及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为村民服务。
在当时国家经济不发达、乡镇医护人员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赤脚医生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难题,用最经济、最实用的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在农村普及卫生知识、预防疾病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赤脚医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经过考核和培训,他们中的许多人转型为乡村医生。
如今每个村都有村卫生所了,现在统一称为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以下是关于村卫生室的详细介绍:
功能任务: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卫生健康政策和知识宣传、信息收集上报、中医药服务、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等。
服务内容:包括疾病的初步诊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以及康复指导、护理服务;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现场急救和转诊服务;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人的转诊等。
建筑布局:医疗区与生活区严格分开,总面积不少于60㎡,西室独立并挂牌,分别为诊室、治疗室、处置间、药房,各房间需满足相应的设施设备配置要求。
人员构成:通常由1-2名乡村医生负责日常诊疗和公共卫生工作,部分村卫生室可能还配有护士或卫生员,协助医生进行护理和健康管理工作。
运营管理:许多地区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一年一聘,经费、薪酬根据工作量统一支付,服务好坏统一考评。
还有记得我小时候到人家里去割过疳结,到现在两只手拇指大鱼际的位置还有两个明显的刀疤印。
“割疳结”是过去民间在一些地区流传的一种针对儿童的传统疗法,主要用于处理被认为是“疳积”的情况。
从传统认识来看,民间认为儿童出现消化不良、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可能是“疳积”所致,而“割疳结”就是通过在儿童手掌的特定部位(多为大鱼际附近)用刀具划破皮肤,挤出少量组织液或血液,以此达到“治疗”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存在较大风险:操作时若消毒不彻底,易引发感染;割伤深度不当可能损伤血管、神经或肌肉,对儿童健康造成伤害。
现代医学中,儿童出现类似症状多与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等有关,应通过科学检查明确病因,采用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方式解决,不建议采用“割疳结”这类民间疗法。如果孩子有相关健康问题,最好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记得我小时候除了经常感冒头疼发烧之外,有时候头疼得厉害,母亲还会听外婆的话给我叫魂。一般母亲会在大门口牵着我的手一首喊我的名字,嘴里念叨着“在哪里吓着了,不要怕,天黑了回来睡觉了”,然后到厨房放一碗清水,抓一把筷子让我哈口气,再一首念叨着同样的话首到筷子竖起来,最后根据筷子倒下来的方向判断大概在什么地方吓着了,或者是哪位逝去的长辈在作祟。
农村老人给小孩“叫魂”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间习俗,通常认为小孩受到惊吓后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情况,通过特定的仪式可以“召回”魂魄,让孩子恢复正常。
这种习俗的形式多样,比如有的老人会在傍晚时分,抱着孩子在门口或曾经受惊吓的地方,一边呼唤孩子的名字,一边念叨着让孩子“回家”,有的还会配合一些简单的物品(如孩子的衣物、米粒等)完成仪式。
从本质上来说,“叫魂”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行为。孩子受惊吓后,家人的关注、安抚以及仪式带来的安全感,可能会对孩子的情绪起到一定的舒缓作用。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科学的解决方式,如果孩子出现持续的身体不适或精神异常,应及时寻求医学帮助,排查是否有健康问题,避免延误治疗。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叫魂”反映了人们对孩子健康的关切,但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相信科学,用医学手段保障孩子的健康。
好像我还会三天两头被母亲带去隔壁村的老太太家,老太太有时候会在筋脉处扎针放血,有时候会采取类似祝由术的方法治病,捣鼓半天所谓的报酬仅仅是一斤红糖。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老太太一般会用一个瓷杯里面装上大半碗米,然后用个手帕把杯口蒙上。等我躺在床上后,她抓着手帕杯口朝下在我额头处不停地旋转,嘴里念念有词,有些词时间太久己经忘了,现在只能回忆起其中的一句“不在前在后,不在左在右”。
祝由术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巫术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符咒、咒语、仪式等方式来治疗疾病或驱邪避祸。
在古代,祝由术曾被纳入官方医疗体系,《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祝由术的记载,认为其可以通过“移精变气”来调理人体状态。不过,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祝由术缺乏实际的医学依据,其所谓的“疗效”更多可能与心理暗示等因素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祝由术更多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或历史遗产,不能替代科学的医疗手段。若有健康问题,应依靠现代医学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