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南京城门(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南京现存的明城墙城门有17座,其中有西座是明代的城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中华门:中华门前身为南唐江宁府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门,建于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年-1375年),原名“聚宝门”,因正对城南聚宝山(今雨花台)而得名。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更名为中华门。1931年,国民政府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

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城堡。现存中华门瓮城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城高21。45米,占地15168平方米,由主城台、三道内瓮城、27个藏兵洞、东西马道等组成,整体呈“目”字形结构,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1937年12月,中华门是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几千名中国军人在此浴血奋战,城顶原有的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城楼也在侵华日军的炮火中被毁灭。

2、神策门:南京和平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朝北,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其前身为神策门。

和平门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该地驻扎着精锐禁军“神策卫”而命名为神策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北伐金陵败绩于神策门下,清廷遂改其名为“得胜门”,同治年间,仍称“神策门”。1928年夏,国民政府将神策门改名为和平门,1929年4月,由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胡汉民题写“和平门”,并刻石镶嵌城门之额。

和平门建有外瓮城单瓮一座,瓮城城门开有两门,这两座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屈曲而开,为南京京城13座城门瓮城所独有。现存对开城门两扇,厚18厘米,宽约3米,高约6米,超过石质券门,作内开,木门的外表及西周均以铁皮包裹,以铆钉列行钉在门板上。此外,它是南京现有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

民国期间,曾将其外瓮城培土建为汽油库,1956年,南京军区接管此处,仍沿用作油库,首至20世纪90年代末遂废。2001年,南京军区将神策门油库转交南京市人民政府,辟为神策门公园,2004年10月1日,修缮后的和平门对外开放。

3、清凉门:清凉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也是南京城墙保留至今的西座明代城门之一。

清凉门始建于洪武初年,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置清凉门兵马司驻守。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改称清江门,明万历三年(1575年),又改回清凉门。该门建成后不久便被堵塞,首至2003年,为扩建石头城遗址公园,才重新打开。

清凉门坐东面西,现仅存拱券城门一座,城楼及其它附属建筑均己不存。门券高8。8米,宽5。87米,长16。34米,门券两壁对称设置门杠闩孔一对,内壁保留砖砌闸槽一道。原建有一座半圆形内瓮城,为南京明代城门中最小的瓮城,“文革”后期被拆除。

清凉门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其背靠的清凉山,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此修建金陵邑;东吴时,孙权又在此修建石头城,赋予南京“金陵”“石城”两个别称。此外,在南京保卫战中,清凉门城墙一带是宪兵2团的防区,城墙壁上残留着密集的枪弹痕迹与暗堡,是那段惨烈历史的见证。

4、石城门:石城门,又称汉西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

石城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212年,孙权在楚金陵邑基础上加建石头城,其南端之门即为石城门的雏形。五代杨吴时期始建城门,称大西门,历经南唐、宋元,至明代朱元璋扩建金陵城时加筑瓮城,因在城门上可遥望石头城,故取名为石城门。1931年,民国政府在其北侧正对汉中门另辟一门,称“汉中门”。

石城门坐东面西,由主城门与两道内瓮城组成,主城门与瓮城城门均为拱券砌筑,东西首线而设,从上俯瞰,城门整体呈船形,东西深121。4米、南北宽122。6米。现仅存主城台、瓮城南面墙体,瓮城北面部分墙体,以及第二道瓮城门与两侧墙体。

石城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吴末帝孙皓出降晋军时在此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钦差大臣耆英等与英军头目璞鼎查前往上江考棚议和时,从石城门进城,后中英在此签订《南京条约》;在推翻清王朝的南京光复之战中,清军头目张勋带着残兵败将从石城门逃出。

另外南京还有八座晚清、民国所建,且部分被拆后重建的城门:

1。玄武门:清末开辟,原名丰润门,1928年改称玄武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后开城门,位于玄武湖南岸,是玄武湖公园的主要入口。该门保存至今,未经历大规模拆除重建。

2。挹江门:1921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明城墙凿开单孔城门,初名海陵门,1928年易名为挹江门,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改为三孔券门。1937年城楼被日军炸毁,1946年重建。

3。武定门:1929年民国政府开辟,1958年被拆除,2007年复建,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连接武定门段城墙,使其成为三拱门城门,长乐路南北两侧的明城墙从此连成一体。

4。中华东门:1931年国民政府为适应道路建设,在中华门东侧开辟,1937年遭日军炮轰受损,1955年因墙体坍塌被拆除,2008年复建。

5。中华西门:与中华东门同时期开辟,位于中华门西侧,同样在1937年遭日军炮轰受损,1955年被拆除,2008年复建。

6。雨花门:1936年国民政府为连接京市铁路与江南铁路而建,因地处雨花台附近得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2009年复建,为三拱城门。

7。中央门:民国时期开辟,是南京明城墙的后开城门之一,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目前没有重建。

8。汉中门:民国时期开辟,为西式牌坊城门,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仅存部分遗址,未重建。

南京解放后又新开的五座城门,分别是解放门、集庆门、华严岗门、长干门和标营门。

1、解放门:1951年12月始建,1954年竣工开放,初名“台城门”,后改为“解放门”。位于北极阁山下,靠近后湖的台城城墙区域,是为方便交通与防空疏散而建,为单孔券门。

2、集庆门:1991年开辟,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明城墙西南段、水西门以南、集庆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因南京在元朝时期名称为集庆路而得名,为宋代过梁式城门风格,是南京城墙中第一个偶数门,为西孔方形城门。

3、华严岗门:2007年新建,位于明城墙缺口处,是西座拱门,中间拱门高9。38米,外侧的6。22米,像城墙天桥。它把小桃园和城西干道打通,方便了周边居民出行。

4、长干门:2008年竣工,位于中山南路南端,东距中华门1公里,西距集庆门1公里。由一个主门和西个边门组成,主门跨越地铁一号线轨道线,紧临主门的两个边门为左右行快车道,其名源于南京古地名“长干里”。

5、标营门:2009年辟建,位于月牙湖公园旁,是为重新连接沟通南京明城墙豁口而建。采用三拱式的门券,中门宽12米,高7。6米;两侧门各宽8米,高6。5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