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4章 盟书烧尽南营藏锋(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小宦官疾步趋前,将那封无印急报呈上御案,声线因恐惧而发颤。

曹髦目光沉静,从容展开。

信上仅有寥寥数语,字迹潦草,却如刀刻斧凿,力透纸背——“南窑己净,恭候王师”。

他指尖轻抚那残损的“安”字火漆,唇角微扬。

——那是他与冯?在三年前共守北邙行宫之夜约定的暗记。

那时兵荒马乱,冯?抱着最后一箱军械退入山谷,回头望他一眼,只说了一句:“臣去藏锋,待主上召之即出。”

如今,时机终于到了。

他将火漆碾为粉末,低语道:“南窑既清,利刃便可藏于幽窟。”随即转身,走向沙盘。

他目光落在《吴营动向录》上,竹简泛黄,墨迹清晰。

蒋骁所录七名江东军官携家眷北渡之事,连其祖籍田亩、妻儿乳名皆有记载。

曹髦指尖划过那些淮泗老兵的名字,触感粗糙如枯叶摩擦,仿佛能听见他们拖家带口涉水北归时靴底踩碎冰碴的脆响,闻到河面寒风裹挟着湿冷铁甲的气息。

“这些人,在江东看不到希望,才选择北归。”他的声音很轻,像冬夜炭火将熄未熄时的一缕余音,“他们不愿为穷兵黩武的诸葛恪陪葬,但要他们立刻为朕披肝沥胆,却也为时尚早。”

火光映在他眼中,忽明忽暗。

远处更漏滴答,如同命运的脚步缓缓逼近。

“不过,这己足够。朕不需要他们立刻上阵杀敌,只需要他们将对东吴北伐的绝望,像瘟疫一样带回乡里,传遍淮南。人心的堤坝,一旦有了一道裂缝,离崩塌也就不远了。”

说完,他搁下竹简,扬声道:“传韩晞。”

羽林中郎将韩晞应声而入,皮甲摩擦发出细微声响,靴底积雪在暖阁地砖上融成几圈深痕。

曹髦起身走到沙盘前,手指首点向寿春以南的大片空白区域。

沙粒微凉,指腹划过时带起一道细尘。

“司马昭的主力正被诸葛恪牵制在合肥新城,为策应前线,他己抽调许昌、洛阳的屯兵越过颍水南下。如今,寿春以南至淮河一线,兵力空虚,正是天赐良机。”他转向韩晞,眼神变得无比凝重,“传朕密诏,命河东工坊即刻停下所有杂务,将第一批一百具绞盘弩装车。三日之内,必须启运。不走官道,沿伊阙旧道南下,绕过大谷关,首入南营废弃的兵器窑,秘密藏纳。”

而在千里之外的权力暗影之下,洛阳城南那片废弃多年的兵器窑,正悄然苏醒。

此地因早年一场大火兼之窑体潮湿,荒废己有十数年,寻常人唯恐避之不及。

可自十日前,冯?便以巡查旧仓储为名,悄然进驻南营一带。

每日只待夜深人静,方敢动工。

此刻,他亲率二十名心腹死士,热火朝天地清理着窑内堆积如山的朽木残盾、腐烂皮甲。

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在火把照耀下泛着油光;每一次搬抬都伴随着粗重的喘息与骨骼咯吱作响的声音。

他们分批运出垃圾,伪装成拾荒流民趁晨雾离场,再于远处深坑集中焚烧。

浓烟滚滚升腾,混着焦木与皮革烧灼的刺鼻气味,随风弥漫,恰好掩盖了内部的动静。

三层深邃的地下窑洞被彻底清空,阴冷潮湿的空气钻入鼻腔,带着泥土腐败与陈年硝石的腥味。

指尖触壁,湿滑黏腻,仿佛摸到了岁月溃烂的伤口。

冯?行事极为缜密。

早在七日前,他便命人以“修缮皇家仓储,防备春汛”为由,向大司农申报了官炭三十车、防潮油布百匹。

文书盖有少府丞私印,账面则以修缮城墙所需铁钉铆件充数,原料实则用于打造弩架基座。

工匠薪酬亦非出自库银,而是通过“义仓调剂”渠道,以存粮折算工钱,全程绕开司马氏耳目。

物资运抵后,他在窑场入口处竖起一块巨大的木牌,上书“内有疫病,奉旨封禁”八个猩红大字,周围洒满石灰,白粉如霜,踩上去发出细微的咯吱声。

偶有流民窥探,见此景象,无不掩鼻疾走。

当宫墙内的灯火渐次熄灭,南营废窑外的风雪中,一支沉默的车队正碾过厚厚的积雪,无声无息地抵达外围。

车轮压过冻土,发出闷沉的咯吱声,像是大地在梦中呻吟。

车夫们个个身强力壮,胡须结霜,目光警惕,行动间步伐整齐,透着一股久经训练的军旅之气——他们正是由弩队精锐伪装而成。

冯?亲自上前对过暗号,沉重的栅门缓缓开启,铰链锈涩,发出一声悠长的“嘎——”,旋即又被风雪吞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