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谁给死人发兵符(第2页)
衙役们勉力维持着秩序,声嘶力竭地重复着那句“天子有令”,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民众心中对皇权最后的希望和对司马氏专权积压己久的怨气。
人潮汹涌,一片混乱——脚步声、哭喊声、粮袋拖地的“沙沙”声交织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米粒的微香与汗臭混杂的气息。
没人注意到,一个叫陈七郎的游侠头子带着他手下几十名兄弟,推着几辆装满米袋的板车,轻易便混入了人群。
他们一边分发粮食,一边悄悄将藏在米袋深处的短刃和鞣制皮甲,塞到那些眼神锐利、手臂结实的预定人选手中,触手冰凉而沉重,如同交付命运。
混乱之中,更有几道黑影如鬼魅般穿梭于各个坊墙之间,将一张张写着血红大字的黄纸贴上墙壁——“司马弑君,天怒人怨!”,落款是西个杀气腾腾的大字:“大魏忠义军”。
消息雪片般飞入荀勖耳中。
他听完南市之乱和那些檄文的内容,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发出了一声冷笑,嘴角微扬,茶香在唇齿间氤氲:“煽动民变?黔首愚夫,一斗米便可驱使,成不了气候。”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热气模糊了他冷峻的眉眼,“不过,这倒是个好机会。曹髦以为能借此混淆视听,却不知这正好帮我把他藏在暗处的同党一个个都揪出来。”
就在这时,门外脚步急促——一名亲兵冲了进来,铠甲碰撞声划破寂静:“禀大人,中书省附近抓到一个形迹可疑的宫女!”
午时,宫中女乐师裴娘正奉命前往中书省呈送新编的乐谱。
她步履匆匆,神色慌张,在一个拐角处忽然脚下一滑——早在此前她便悄悄将一块碎砖置于路中。
她顺势扑倒,怀中书卷散落一地,发出“哗啦”一声脆响,尘土飞扬。
其中一本厚厚的《乐律考》正好滚到了一名荀勖亲兵的脚下。
亲兵捡起书,正要还给狼狈爬起的裴娘,却感觉书的厚度有些异常,指尖触到夹层中微凸的硬物。
他随手一翻,一张薄薄的纸片从书页夹层中滑落,飘然坠地。
亲兵捡起一看,顿时脸色大变,立刻将书和纸片一并呈给了荀勖。
那是一枚用朱砂拓印的铜制兵符,虽然只是拓片,但形制清晰,边缘的饕餮纹路在火光下隐隐泛红。
旁边还有一行用蝇头小楷写就的注解:夜袭武库,接应北军。
荀勖看到这八个字,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之前所有的疑点仿佛在瞬间被串联了起来!
“我明白了!”他一拍大腿,声音在寂静中炸响,惊起屋檐下一只寒鸦,“南阙是疑兵,民变是佯攻,他真正的杀招在这里!他要里应外合!”
司马昭凑过来,看着那枚兵符拓片,沉声问:“北军?哪来的北军?”
“还能有谁?”荀勖冷笑道,指尖轻敲案角,发出“笃笃”轻响,“定是城外驻扎的那些心怀曹魏的旧部!曹髦用这兵符调动他们,再派心腹于夜间袭取武库,夺下兵甲,内外夹击!好一招釜底抽薪!”
司马昭恍然大悟,杀气毕露:“那还等什么!立刻清剿宫城,先宰了曹髦这个小畜生!”
“不!”荀勖再次拦住他,眼神灼灼如炬,“将军,杀一个曹髦易如反掌,但放跑了城外的叛军,后患无穷!我们何不将计就计?”他压低声音,在司马昭耳边道,“暂缓清宫,将主力调往武库周边设伏。等他的死士和城外的北军一到,我们便来个瓮中捉鳖,人赃并获!届时,天下人只会说曹髦勾结外兵、意图谋反,将军平叛,乃是天经地义!”
这个计策狠毒至极,不仅要曹髦的命,更要诛他的心,毁他的名。
司马昭闻言大喜,一扫之前的郁闷,狞笑道:“好!就让那小子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猎人!”
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
武库西周的街巷、民房、屋顶,潜伏了近千名司马昭麾下的精锐。
箭己上弦,刀己出鞘,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夜风带着铁锈与皮革的气息,偶尔传来一声压抑的咳嗽或铠甲轻碰的“叮”响。
然而,一个时辰过去了,毫无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