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章 铃声未歇火种进宫(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抱着瓦罐疾行回屋,门扉轻合,插闩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屋内潮湿阴冷,霉味混着旧布与尘灰的气息扑面而来,指尖却仍记得那一点暖意。

从瓦罐中倒出的,是一堆看似平平无奇的香灰。

他屏住呼吸,银针挑开表层浮灰,鼻尖忽嗅到一丝熟悉的沉香味——南市张家老铺独有的配方,三年前随老陶去过一次,那香气便刻入记忆。

接着,他在灰中发现几片未燃尽的纸屑,边缘焦黑,内里留有淡黄痕迹。

取出特制药水,轻轻滴落——

奇迹发生:灰败之中,墨色字迹缓缓浮现,密密麻麻,如蚁行于烬。

细看之下,竟是南市集会期间各区域人数分布、核心人员站位,以及贾充亲兵夜间巡查的规律标记。

原来,百家店铺所烧“醒神香”并非随意:哪家点燃、何时熄灭,皆按约定进行;每家香炉底藏涂药陶片,燃尽磨碎混入香灰送出。

上百香炉,构成一张无形的情报之网,而这罐香灰,正是最终汇聚的密文。

当夜,曹髦灯下研读这份由香灰“写”就的情报,目光锐利如鹰。

烛火在他眼中跳动,映出层层算计的光影。

他召来心腹中书侍郎郤正,将情报递去:“文约,以此为基,为朕绘制一幅《洛邑民气图》。”他指向图上关键点,“这七十二处,是民心响应的热点,可作星火。这三十六人,多为坊间小吏、铺中管事,看似人微言轻,却是消息流转的脉络,可发展为朕的‘信使’。”

与此同时,司马府内,长史荀勖正翻阅察谤司奏报,眉头紧锁。

近五日来,洛阳城内“妖言惑众”告发案骤降七成。

本应欣慰,他却心头警铃大作。

凝视茶碗中晃动的倒影,他忽然忆起《韩非子·八奸》:“民不言而趋同,必有阴结。”再思近日街头童谣愈演愈烈,句式工整如军令,押韵统一,绝非自然流传。

次日,他换布衣入市井茶肆,刚落座,便听见邻妇拍着幼子轻诵:“香灰写字天知道,万家灯火是旌旄。”

茶碗微晃,热汤溅出,烫到手背也浑然不觉。“香灰……写字?”

他猛然想起五日前那份异常平静的奏报——无异动,无聚众,却有如此暗流。

莫非他们己另建无需言语的通信网?

再联想到南市铃声的诡异节奏,冷汗悄然滑落脊背。

这不是谣言,这是教化!是在无声中重塑民心的认知战!

他匆匆归府,研墨铺纸,给远在许昌的司马昭修书一封。

笔锋颤抖,写道:“民心非失于暴政,而失于无声浸染。此非聚众之乱,乃认知之变。彼方己将天下人心化为无形之战场,我等若仍以刀兵论处,则己落了下乘。”信末,他献策:“不如扶植寒门伪士,反撰《颂德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夺其话语根基。”

曹髦早己料定司马家必有反扑。

他命郤正在《联户约》基础上,连夜起草《义仓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