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周刊发酵与初涉深水(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周六,7月7日。

清晨的阳光透过“铂悦府”新居洁净的落地窗,洒在光洁的地板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斑。顾珩很早就醒了,在新环境的第一个夜晚,他睡得并不深沉,一种本能的警惕感让他对任何细微的声响都保持着感知。但相比之前城中村的嘈杂,这里的宁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他起身,没有开灯,借着晨曦的微光检查了门窗。一切安然无恙。他做了简单的早餐,牛奶燕麦和煎蛋,然后坐在新书桌前,打开了电脑。周末股市休市,但他的工作并未停止。

他登录了几个常用的财经资讯平台。很快,他就在《华夏财经周刊》的电子版首页,看到了那篇专访文章。

文章的标题经过精心打磨,既吸引眼球又不落俗套:《对话神秘投资者“珩”:在市场的非理性处寻找极致Alpha》。标题下方,配有一张经过处理的、只留下一个冷峻侧面轮廓阴影的图片,旁边是文章的核心提要,强调“独立思考”、“风险收益比”、“市场认知”等关键词。

顾珩深吸一口气,点开了文章。

苏晚晴的文笔确实老练。全文没有一句提到天夏股份的具体操作,更没有涉及任何内幕消息的揣测,而是紧紧围绕他的投资理念展开。文章通过精心设计的问答,将他塑造成一个冷静、理性、深谙市场博弈之道、拥有独特哲学思辨的思考者形象。文中引用了他关于“期权价值”、“市场选择”、“认知风险”的论述,并将其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

“……真正的风险并非来自价格的波动,而是来自认知的缺陷和资本的永久性损失。”——文章以他的这句话作为结尾,力道千钧。

通篇读下来,顾珩自己都有些惊讶。苏晚晴不仅完全理解了他的观点,更对其进行了升华和包装,使得“珩”这个ID的形象彻底脱离了“赌徒”和“幸运儿”的范畴,变得高大、神秘且极具深度。

他立刻去各大股票论坛、股吧以及财经新闻的评论区查看反响。

果然,这篇文章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卧槽!这格局!这视野!怪不得能抓住天夏股份!”“我之前还以为珩神只是技术好,没想到思想深度这么牛!”“学到了!这才是真正的投资,我们以前就是赌博!”“Alpha猎人!这称号牛逼!”“求问怎么才能像珩神一样思考?”“有没有大佬解读一下他说的‘市场微观结构’具体指什么?”

溢美之词充斥屏幕,甚至有人开始将他的只言片语奉为圭臬,进行各种解读和延伸。当然,也少不了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是故弄玄虚,或者是为了下一步“割韭菜”做准备,但这些声音很快就被更多的崇拜和讨论所淹没。

“珩”这个名字,伴随着这篇权威媒体的深度报道,真正意义上破圈了,不再局限于某个论坛的传说,而是进入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成为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市场符号。

顾珩看着这些评论,脸上没有任何得意的表情。媒体的追捧和大众的崇拜,不过是浮云。他清楚,这篇文章带来的不全是好处。它将自己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曝光度下,必然会引起更多、更深层次的关注——包括那些他己经察觉到的、隐藏在暗处的目光。

果然,上午十点左右,他的加密邮箱收到了两封新邮件。

第一封邮件来自一个陌生的国内邮箱,发件人自称是某大型私募基金的首席策略师,邮件内容写得极为客气和专业,高度赞扬了他在周刊上的观点,并诚挚邀请他“共谋发展”,附件里甚至还有一份条件优厚得令人咋舌的初步合作意向书。

第二封邮件,则依旧是那个诡异的随机字母邮箱。内容依旧简短,但语气似乎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Mediaexposureisadouble-edgedsword,Mr。Heng。Itamplifiesyourvoice,butalsocastsalongershadow。Bemindfulwhereyoustep。”

(“媒体曝光是把双刃剑,珩先生。它放大了你的声音,但也投下了更长的阴影。注意你的脚下。”)

这封邮件没有首接的威胁,更像是一种冷静的提醒,甚至带有一丝告诫的意味。这让顾珩更加捉摸不透对方的真实目的。

他忽略了第一封私募的邮件(但将其归档),对着第二封邮件沉思了片刻,同样没有回复。

中午,他决定出门一趟,购置一些东西,同时也测试一下新环境周边的安全性。他需要购买一台全新的、配置更高的笔记本电脑用于日常研究和非核心交易,以及一部完全匿名、不关联个人信息的预付费手机。

他刻意选择了离家稍远的一个大型数码商城,途中换乘了一次地铁,并留意观察是否有人跟踪。一切正常。

在数码商城,他仔细挑选了一台满足他需求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并用现金支付。随后,他在路边的一家小店,用现金购买了一张不需要实名登记的电话卡和一部最普通的老人手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