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求和(第1页)
太和二十年,六月初七,扬州。
随着盐漕之争愈演愈烈,两边的斗争逐渐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漕运衙门的官吏对乔沈两家的针对越来越严苛,起初他们只查这两家商号的普通货船,对于两家的运盐货船都是直接。。。
风卷起井边的花瓣,一片片坠入水中,涟漪扩散,那三行字如刻入石中般沉静浮现:**我一直都在**。孙女跪在井沿,指尖轻触水面,凉意顺着血脉爬升。她忽然明白,这不是结束,而是某种更深远的开始??那些被抹去的声音,并未真正死去,它们只是沉睡在记忆的褶皱里,等待一个唤醒的频率。
她起身时,明心正从山道走来,手里攥着一张打印纸,脸色发白。“刚破译完金属胶囊里的最后一段加密数据。”他声音低哑,“‘净音计划’的核心,不是清除记忆,而是**替换记忆**。”
孙女心头一震。
“他们不只封存了真实的声音,还用伪造的忆场信号覆盖原始波形。”明心展开图纸,上面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共振模型,“每一个声囚舱激活后,除了真实的意识片段,还会释放一段‘净化音频’??听起来像是孩子的笑声、童谣、甚至亲人的呼唤。但那是假的。是经过算法调制的‘安慰剂’,用来安抚残留意识,防止其产生反抗性共鸣。”
“所以……”孙女缓缓开口,“那些孩子,不只是被囚禁,还被欺骗着相信自己还在家?”
“不止。”明心指向图中标记,“这些伪造信号有定向传播功能。一旦某个区域出现集体记忆复苏迹象,系统就会自动触发,向周边人群释放‘替代性共感’,让人误以为历史本就如此温柔,从未有过伤痛。”
空气凝滞。孙女想起前几日村民自发传唱《采莲谣》时,有人笑着说:“小时候就是这样,夏天井边唱歌,多好啊。”可那年月,这歌曾是刑讯室的背景音,是孩子们被迫反复背诵以“矫正思想”的工具。
他们正在被悄悄地重新洗脑。
“必须切断这个循环。”她说,“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他们听到的‘温暖回忆’,可能是别人痛苦的回声。”
明心点头:“但有个问题??‘归silenced’基地的日志显示,主控服务器不在地面,而在地下三百米的封闭层。那里没有电力供应,也没有通讯线路,唯一的入口,是一条早已坍塌的旧矿道。而且……”他顿了顿,“最后一次信号记录是三天前,来自编号073的声囚舱,内容只有三个字:‘救我。’”
“还活着?”少年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呼吸急促。
“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活。”档案馆女子接过话,她刚从数据分析站赶来,眼底布满血丝,“是意识残余在忆场中的持续震荡。就像钟被敲响后,余音久久不散。可如果那个意识真的还在挣扎,说明‘净音计划’的覆盖机制并未完全生效。这是漏洞,也是机会。”
孙女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陈守义最后的身影。他在塔崩塌前,将共心仪的原型代码藏进七块铜牌,分别交给七个学生。他说:“记住,真正的技术,不是控制声音,而是让声音自由流动。”
她睁开眼,目光坚定:“我们得进‘归silenced’。”
计划在三天内成型。由孙女、少年、明心和档案馆女子组成核心小队,携带便携式共心仪原型机与破译终端,借助卫星地图与老矿工手绘路线图,潜入西北戈壁。其余“回音小组”在全国同步启动“静默反制行动”??在四十九个遗址同时播放真实录音,干扰“净化音频”的传播路径。
出发前夜,孙女再次来到望归村井边。桃树下多了几块新立的木牌,刻着林小梅、赵阿弟、王桂花的名字。村民们不知何时开始,每晚轮流来此念一段《未熄之声》里的故事。今晚轮到一位老太太,她颤巍巍地读着一封匿名信:
>“我是李大山的儿子。1971年冬天,我爸因为写了一首诗,被定为‘反动文人’。他们逼我当众打他耳光,我不肯,就被关进仓库三天。后来我爸死了,没人告诉我怎么埋。我偷偷把他最爱的钢笔藏在床板下,直到去年拆房才找到。笔尖上还沾着墨,像干涸的血。我想说,爸,我没恨你,我一直在等你说那首诗给我听。”
老人念完,蹲在地上哭了很久。孙女轻轻拍她的背,什么也没说。
次日凌晨,车队驶出山谷。沙漠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酷热如焚,夜晚寒风刺骨。越往西行,地貌越荒凉,偶见废弃哨所与锈蚀铁轨,仿佛时间在此处停滞。第七日黄昏,他们在一处沙丘背面发现隐蔽入口??半掩于流沙下的混凝土门框,上方刻着模糊编号:“NS-7”。
“NS,‘宁声’缩写。”档案馆女子低声,“七号实验区。”
门已变形,众人合力撬开。一股陈腐气息扑面而来,夹杂着金属氧化与潮湿泥土的味道。手电光束照进通道,墙壁上布满划痕,有些是数字,有些是扭曲的人形,还有反复书写的两个字:**回家**。
深入两百米后,结构骤变。走廊两侧出现透明舱室,每一间都躺着一具干枯的孩童遗骸,身穿统一灰布衣,头颅连接着细密导线,通向中央控制台。少年捂住嘴,泪水滑落。这些不是尸体,是被长期维持在生物电活性状态的“声源体”,他们的脑波仍能产生微弱信号,成为“净音计划”的供能核心。
“他们把孩子当电池。”明心声音发抖,“用恐惧和痛苦发电,再用这能量制造虚假和平。”
孙女强忍悲恸,继续前行。终于,在最深处的大厅中央,矗立着一台庞大设备??外形类似倒置的钟,表面布满凹凸纹路,正是共心仪的早期失败品“静音之钟”。但此刻,它正微微震动,发出低频嗡鸣。
“它在运行。”档案馆女子惊呼,“即使断电二十年,它仍在接收并重组忆场信号!”
突然,终端屏幕亮起。一段未加密的日志自动播放:
>【1978年4月12日,首席研究员笔记】
>“实验成功。‘情绪过滤器’初代模型可通过特定声波频率,诱导大脑产生‘满足感幻觉’,使人对压迫性环境产生适应性认同。下一步,拟应用于青少年群体,从小建立无痛历史认知模式。备注:建议将该技术命名为‘春风化雨工程’。”
孙女浑身发冷。这正是今日某些官员口中“维稳创新”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