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运会(第1页)
很快,迎来了高三第一次月考。
成绩单贴在布告栏上时,那里瞬间被黑压压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惊叹声和哀嚎声此起彼伏。江舟的名字,依旧高悬在榜首孤零零的位置。分数比上一次摸底考试又高出的几分,如同雪山之巅,令人仰望。
沈屹站在外围,没有其他人一样往前挤。只是安静地等待人群稍散,才走向上前,扫过榜单,目光快速扫过顶端那个熟悉的名字,然后向下,精准地定格在一个崭新的位置上,
第56名。
没有预想中的狂喜,他深邃的眼眸反而出现一丝更沉重的压力。从92到56,这36个名次的跨越,凝结了无数哥个深夜的灯火和汗水,但他看到的却是与顶峰之间存在的令人焦灼的差距。
“卧槽!屹哥,牛逼啊!56名!你这坐火箭呢!”赵强的大嗓门传来,用力的拍打着沈屹的肩膀,“蹿这么快?吃啥药了?给我也整点呗!”
陈宇也笑着凑过来,“你这进步速度也太吓人了!”
沈屹被他们晃得微微皱眉,抬手挡了一下。“还不够,还差得远!”
“我靠,屹哥,你这也太凡尔赛了吧!”赵强捂着心脏,做出一幅深受打击的样子,扭头就挂在了陈宇身上,“大宇,学霸的世界太可怕了,我需要安慰!等会你去给我买个手抓饼吧!”
“你他丫的就知道吃吃吃!”陈宇侧开身,
江舟站在一边,没有说话,安静地看着这一切。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沈屹这份成绩的背后,从91到56之间名次的跨越,意味着什么。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和沈屹之间的学习氛围也影响到了班里的人。
一个稳坐王座,一个火箭般蹿升。俩个名字机具冲击力的方式出现在布告栏上。
一种无声但是有极具感染力的信念在一些原本已经打算躺平的同学心里滋生。
原来,差距真的可以被缩小。
原来,他都行,那我是不是也可以?
原来,七班的人,也不是注定要吊车尾的。
这种心态,像野火般蔓延。
女生下课后也不谈论八卦而是互相抽背语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教室后排那些曾经固定的娱乐角也渐渐被学习小组所取代。
被这场野火烧的最明显的就是赵强。就好像突然开窍了一样,不再每次都是都一个冲出教室去抢篮球场了。
下午第一节数学颗刚下课,他就拿着那本皱巴巴且画满各种奇怪符号的习题册,回头,扭扭捏捏地问沈屹,“屹哥,这道题。。。。。。辅助线我画不对,卡在这了。”
沈屹正在订正一道错题,闻声抬头。并没有丝毫被打扰的不耐烦,很自然的接过那本习题集,快速的扫过题目。
“这里。”他指尖点着几何图形的一个顶点,声音平稳,条例清晰“连接这个点和这个点。看到没?这俩个角就相等了,然后再用圆周角的定理逆推。。。。。。”
他放慢语速,讲得很仔细,确保赵强能跟上思路,甚至拆解了这类题的通用思路,教他如何在复杂的图形中快速定位关键点。如何标注角度关系,旁边写下公式,然后推理公式的原理。
终于在沈屹第三遍结束后,赵强搞懂了这道题,跟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了。
“哦!明白了!原来要这么画!”赵强猛地一拍大腿。“谢了屹哥,你讲得出比老班还清楚!”
几乎同时,陈宇也转过身,将英语试卷推到江舟面前,指着一段划线的长难句,一脸苦大仇深,“舟哥,我也有点问题。这句什么意思?这单词我查字典,就是拼起来不像句人话。。。。。。”
江舟接过试卷,目光在密密麻麻的英文上停留了不到十秒便开口,
“这句是倒装结构,主语在后面。”他指尖划过句子成分,直接用中文流畅的翻译出来,甚至还解释了某个关键词在语境中的引申义。
陈宇听的一愣一愣的,但是随着江舟的讲解,才猛地恍然大悟,“舟哥,你这么说我就懂了!”
江舟把试卷递过去,“多分析句子结构,别拆单词硬译,这是中文和英文最本质的区别。”
“明白了,谢谢舟哥!”陈宇也心满意足继续写自己英语习题册。
类似的场景,在接下来的课间不断上演。问问题的人越来越多,问题涵盖各学科。大多数时候都是沈屹直接解答,来者不拒,只要有人过来问,他就会放下手头上的事,耐心解答。只有少数时候,沈屹的思路遇到瓶颈,或者又更好的解法时,江舟才会开口。
高三的压力依旧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顶,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依旧在无情的减少。但七班的空气,悄然变了。不再是最初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和麻木的沉闷。它变得紧绷却有了向上的拉力。它依旧焦虑却掺杂了奋起的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