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关于铁路的学术研究(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幕布上,出现了一幅极其精美、充满了动态美感的模拟动画。

无数个发光的小点,如同拥有生命的“蚂蚁”,在一幅巨大的、复杂的铁路线路网络图上,高速地穿梭、移动。它们会自主地寻找最优路径,会根据突发状况——比如某条线路出现“红点”故障——而实时地重新规划路线,整个系统,像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精密而优雅的生命体,流畅地运行着。

没有一句多余的语言。

李维只是用他最引以为傲的“代码”,将那个复杂、枯燥的模型,变成了一首流光溢彩,看得见的“诗”。

这,就是属于他的,最强大的语言。

台下,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和阿野一样的震惊和赞叹。连李维的教授,也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

李维看着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完美运行的世界,脸上那份紧张和胆怯,渐渐地褪去了。他转过身,再次面向观众,虽然声音依旧不大,甚至还带着一丝颤抖,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容置疑的自信。

“这……就是我的,动态蚁群算法。它……它很厉害。”

……

李维的演示,像一场惊艳的无声电影,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而当他开始讲解时,他更是进入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领域”。

他不再是那个连自我介绍都说不好的懦弱少年。似乎只要是涉及到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李维就会变得——一边磕绊,一边严谨。

他的语言依旧不流畅,会因为紧张而出现停顿和重复,但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像他写的代码一样,精准、严密,充满了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接下来的问答环节,更是上演了一场尖锐的、属于顶尖头脑的交锋。

一位来自投资方的专家,提出了一个关于“算法在极端并发压力下的稳定性”的刁钻问题。

李维的脸涨得通红,他推了推眼镜,几乎是立刻,就在白板上写下了一长串复杂的公式和数据流图。他一边画,一边用他那独特的、磕磕巴巴却无比清晰的语言,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到压力测试结果,进行了一场无懈可击的观点捍卫。

整个报告厅,都沉浸在了这场纯粹的、由数据和理论构成的智力风暴之中。阿野和小光虽然一个字都听不懂,但他们能清晰地看到,李维的身上,正散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自信”的光芒。那个在山顶上需要他们鼓励才能喊出心声的少年,此刻,正独自一人,站在舞台的中央,用他最擅长的武器,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连教授,看着自己这位曾经“不听话”的学生,眼神也从最初的不满,渐渐变成了一种复杂而掩饰不住的欣赏。

发布会结束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阿野看到,好几位看起来像是企业高管或投资人的人,都主动上前,向李维递出了自己的名片。

“喂……”小光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由衷地感叹道,“阿维他……好厉害啊……”

阿野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没有上前去打扰那个正被人群包围的“英雄”,只是拉着小光,和列车长一起,悄悄地从后门离开了报告厅。

走在洒满阳光的校园里,列车长忽然开口,像是在对刚才那场发布会,做出他自己的最终“评估”。

“看来,如果要评估那场我们之间未完成的交易——”他用一种仿佛在研究古董的、不带感情的语调说,“那便是一场不等价的交易。”

阿野和小光都疑惑地看向他。

“他所拥有的‘智慧’,其价值,远远高于他想要换取的‘口才’。”列车长扶了扶眼镜,继续着他那充满哲学思辨的结论,“又或者,是因为交易的‘未完成’,才让他意识到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珍贵,从而,让这场交易本身,变得不再等价了。”

“好绕啊——”小光听得一头雾水,忍不住皱着鼻子抱怨,“列车长你说话总是这么绕来绕去的!总结一下,不就是阿维他自己争气了嘛!”

阿野笑了。他觉得,小光的这个翻译,简单粗暴,却也异常精准。

是啊,李维不是靠什么神奇的交易,而是靠他自己,赢得了这场战斗。列车,只是给了他一个看清自己的机会。

“嗯。”列车长似乎也认可了小光的“翻译”,他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天空中那轮渐渐西斜的太阳,用一种带着些许期待的、罕见的语气,为今天的旅程,画上了一个句号。

“我很期待,下一趟,前往‘镜湖’的乘客,会有多少人。”

他的话,让阿野和小光也同时抬起了头。

是啊,旅程,还没有结束。

在经历了繁华之都的迷失,知识之城的交锋后,那趟列车的终点站——神秘的“镜湖”,又会是怎样一个地方?

又会有怎样的人,带着怎样的“行李”,登上那趟列车,去寻找属于他们的答案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