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版图(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初冬的寒风吹拂着街道,却吹不散“省心优选”二号店门口洋溢的热气。大红绸缎覆盖着招牌,花篮簇拥在两侧,何欢站在门前,手心微微出汗,面对着被邀来捧场的街坊邻居和好奇围观的路人。

他深吸一口气,简短致辞,感谢了所有人的支持,尤其提到了沉姨、王阿姨和小刘师傅,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家新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感激。随后,在几声喜庆的电子爆竹声中,他和王阿姨一起拉下了红绸。

“省心优选(二号店)”,几个大字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

人群涌入新店,好奇地打量着更宽敞的环境、鲜活的水产区、尤其是飘出诱人食物香气的明档厨房。小刘师傅和他新带的徒弟穿着雪白的工服,紧张又自豪地应对着第一批顾客的询问。

“这包子真喧腾!肉馅也香!”

“哎哟,还有活鱼卖!这下方便了!”

“地方大了,走着都舒坦!”

赞誉声不绝于耳。何欢穿梭在人群中,听着这些反馈,心中的忐忑渐渐被巨大的满足感取代。几个月来的心血,无数个日夜的奔波,值了。

然而,开业的热闹背后,压力也随之而来。两家店的运营复杂度远超一家。虽然王阿姨尽力协调,但货品调配、人员排班、特别是资金周转的压力,开始实实在在地压在了何欢肩上。

【“基石扩张”任务资金】如同水库开闸放水,迅速消耗。租金、装修尾款、大批量新货的采购、新增员工的工资……系统界面上的额度数字不断减少,提醒着他这笔巨款并非无穷无尽。而新店的收入,还需要时间才能稳步增长。

一天晚上打烊对账,何欢发现由于备货过多和不可避免的开业损耗,二号店首周的利润率远低于预期。他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店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数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扩张的兴奋感褪去,现实冰冷的财务数据让他清醒。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到“现金流”和“精细化运营”这些书本上的词汇意味着什么。

就在这时,小刘师傅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走过来:“老板,那个……我能不能预支点工资?我想在附近租个小单间,每天来回跑实在有点扛不住了,末班车要是赶不上,就得打車,一天就白干了……”

何欢猛地抬起头。他光顾着盯报表,却忽略了员工的实际困难。小刘的情况绝非个例,另一个家住更远的年轻员工也曾抱怨过通勤成本。安居,这个他梦想蓝图里的远期目标,以一种最现实、最迫切的方式,摆在了他的面前。

但他现在能做什么?动用那笔紧张的项目资金?不可能。从个人腰包里掏?他那点积蓄和每日任务收入,支撑一两个人的租金或许短期可以,但绝非长久之计,也不公平。

他压下心中的无力感,对小刘肯定地说:“通勤问题必须解决。我想想办法。”他当场预支了一部分工资给小刘应急,但心里明白,这只是杯水车薪。他需要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成本可控的方案。这个念头深深种下,但他知道,现在远不是时候,他必须先让两家店都健康地活下去,产生足够稳定的利润。

屋漏偏逢连夜雨。几天后,何欢注意到斜对面那家空置的铺面突然加快了装修进度,很快挂上了“旺家超市”的招牌。开业那天,锣鼓喧天,促销力度极大,鸡蛋价格甚至压到了微利以下,吸引了不少大爷大妈排队。

沉姨去打探了一下,回来脸色不太好看:“老板是旁边小区的一个老住户,据说攒了点钱,看咱们生意好,就跟风也开一个。他有个亲戚在批发市场,好像能拿到便宜货。”

原来是本地跟风者,而非想象中的商业巨鳄。何欢松了口气,但压力并未减少。这种“邻居式”的竞争往往更直接、更贴身。价格战、抢客户、甚至背后议论,都可能发生。

他召集了王阿姨和沉姨,开了个小会。“打价格战我们打不起,也没必要。”何欢定下基调,“我们的根子是东西好、服务好。沉姨,您还得把住进货关,宁可贵一点,也要最好的。王阿姨,带着大家服务更贴心点,老顾客多聊聊,稳住咱们的基本盘。小刘师傅,熟食的口碑是关键,靠这个拉开差距。”

他没有惊慌,而是试图将压力转化为内部优化的动力。这是他从第一次创业中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专注自身。

夜晚,何欢再次核对完两份店的账目,虽然疲惫,眼神却愈发坚定。扩张带来了双倍的忙碌、双倍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但也将他推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场。

他打开一个新建的文档,敲下标题:“员工住宿问题可行性初步思考”。他记录下小刘的情况,粗略估算附近租房的成本,思考着是否能有合租方案,或者未来利润充足时,由店里提供部分住房补贴的可能性……

梦想很远,但脚下的路要一步一步走。解决员工的安居问题,这个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但也让他更深刻地明白,要实现它,需要更强大的实力和更厚的资本积累。

新店的开业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通往更高处,也意味着更陡峭的山路和更凛冽的山风。但他已做好准备,迎风前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