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其时十一月末,逻些城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但空气中已带上了凛冬的肃杀前兆。这一日,李守礼那处位于僻静巷弄的小院,迎来了他等待已久的客人。

马蹄声在巷口停驻,不多时,院门被叩响。李守礼亲自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一位身形高大、面容坚毅的老人,白发束得规整,虽年龄看上去比李守礼还大些,眼神依旧锐利如鹰,腰间佩着一柄形制古朴的长剑,周身散发着一种久经江湖的沉稳气度。在他身后,跟着一个约莫二十来岁岁的青年,青年眉目清秀,眼神灵动中带着超越年龄的睿智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气,好奇地打量着这处吐蕃王城中的小小院落。

“罗宇兄!”李守礼眼中闪过一丝欣喜,“我想着你估计得入冬了才能到,没想到这般快?快请进!”

来人正是九天之一的“玄天君”罗宇,他身后的少年,便是他悉心培养的弟子,未来的“鬼谋”李复。

“守礼兄,别来无恙。”罗宇拱手还礼,声音低沉有力,“收到你的信件,我可是马不停蹄的就赶来了。复儿,还不见过李师叔。”他环视室内,“你徒弟呢?”

青年李复上前一步,举止从容,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晚辈李复,拜见李师叔。”

“好,好孩子,不必多礼。”李守礼将二人让进院内,目光在李复身上停留片刻,见他目光清正,面目疏朗,便知其心性非同一般,心中对罗宇的眼光暗暗称赞。

此时,正在书房内温习课业的李倓听到动静,也走了出来。见师父正在与客人交谈,便安静地侍立一旁,目光与李复相遇,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好奇与审视。

李守礼笑着对李倓招手:“倓儿,过来。这位是为师的故交,罗宇先生,这位是他的高徒,李复。”

李倓上前,依礼见过罗宇,然后目光转向李复。两个同样天资聪颖的人间龙凤,在这一刻正式相遇。李倓因皇孙身份和师父的教导,气质沉稳持重;而李复则因跟随师父游历四方,见识广博,眉宇间多了一份洒脱与锐气。

“复兄。”李倓率先开口,语气平和。

“倓弟。”李复也拱手回礼,嘴角带着一丝友善的笑意。

李守礼与罗宇相视一笑,知道年轻人自有其相处之道,便不再过多干涉,转而走进内室叙话,将院子留给了两个弟子。

起初,两人还有些拘谨,只是简单交流了姓名来历。但天才之间,总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话题很快从逻些城的风土人情,转向了各自随师父游学(或隐居)的见闻。

李复性格更为外向健谈,他双眼发亮地说道:“倓弟,你久居吐蕃,可知中原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杏花春雨是何等景致?我与师父曾泛舟洞庭,烟波浩渺,君山如黛,真乃人间仙境。也曾西出阳关,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戈壁瀚海,壮阔非凡。”他描述起各地的风物、趣闻,甚至一些江湖轶事,绘声绘色,让一直生活在宫廷和固定小院中的李倓听得心驰神往。

李倓虽不如李复游历天下见识各地风俗民情,但在李守礼的教导下,对吐蕃的政治、民俗乃至大唐与吐蕃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也能说出逻些城贵族间的权力纠葛,吐蕃骑兵的战术特点,以及茶马古道上商队的艰辛。他的见解沉稳而务实,让李复也收起了几分轻视之心,开始认真倾听。

随着交谈深入,气氛越发融洽。李倓想起了那个总是语出惊人的小姑姑李思怡,以及她描述的那个光怪陆离却又令人向往的世界。他心中一动,看着李复,语气变得认真起来:“复兄,你走过那么多地方,见识过各地的百姓生活。你可曾想过,怎样的世道,才算是最好的世道?”

李复微微一怔,思索片刻道:“《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或许是无为而治,使民自化?又或是如墨家所倡,兼爱非攻,天下大同?”

李倓摇了摇头,眼中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彩,他压低了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巨大的秘密:“我认识一个人,她曾对我说过一个不一样的‘大同世界’。她说,在那里,小孩子无论男女贫富,都能上学读书,学习安身立命的本事;人们生病了,有医者可治,不会因贫贱而只能等死;法律面前,众生平等,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官者,需真心为民做主,而非欺压盘剥;国家要有强大的军队,但只为守护疆土和百姓的平安,而非侵略他人。她说,那样的国家,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想唱歌便唱歌,想跳舞便跳舞……”

李倓复述着李思怡的话,虽然有些词句因为记忆和年龄所限显得稚嫩,但那个世界的核心轮廓——公平、富足、法治、强盛——却被清晰地描绘出来。这远远超出了传统圣贤书中对“大同”的抽象描述,充满了具体而动人的细节。

李复听完,整个人都呆住了。他聪慧绝伦,博览群书,却从未听过如此清晰、如此……“真实”的盛世蓝图。这不像空想,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笃定预言。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番言论背后,蕴含着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和对现有秩序的深刻期望。

“这……这是何人所言?”李复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此言……石破天惊!”

李倓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道:“是我的……小姑姑,她叫李思怡。”他没有透露更多,但李复已然将这个名字深深记在了心里。

就在这时,李守礼和罗宇从内室走了出来。他们显然已经交谈了许久,神色都颇为凝重。罗宇的目光落在两人身上,尤其是看到自己徒弟眼中那未曾有过的震撼与思索的光芒时,他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罗宇看向李守礼,沉声道:“守礼兄,天下将乱,雏凤清于老凤声。你我肩负九天之责,为大唐寻一线生机,或许契机不在别处,就在眼前。”

李守礼颔首,他明白罗宇的意思。李倓的身份与心性,李复的才智与潜力,还有那个身处漩涡中心、言语间透着不凡的小外孙女李思怡,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或许正是未来棋局的关键。

罗宇继续道:“我欲暂留逻些城,与你一同教导这两个孩子。让复儿也留在此地,与李倓一同学习。他们需要彼此的砥砺,也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磨炼。吐蕃此地,局势复杂,恰可作为他们初试锋芒的舞台。”

李守礼眼中精光一闪,抚掌道:“正合我意!罗宇兄肯留下,实乃倓儿的造化,亦是九天之幸!”

就这样,在这座远离长安的吐蕃王城小院里,两位九天成员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未来的“建宁王”李倓与未来的“鬼谋”李复,正式开始了他们亦友亦敌、共同成长的岁月。而那个由三岁稚童无心描绘出的“大同世界”的梦想,如同一颗种子,深植于两位少年心中,等待着在未来那场席卷天下的风暴中,破土而生。历史的洪流,在这一刻,因为几个人的相遇与抉择,悄然偏转了一个微妙的角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