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第1页)
她瞬间对谭序肃然起敬,忘了半小时前还把他当成不学无术的商学院混子,换了副面孔虚心求教:“大佬,介不介意分享下这是怎么做到的?”
他似乎因为这个称呼有些想笑:“其实也巧,这学期开始,我起码找了五个教授套近乎,没事就去他们的officehour,没想到四个金融本专业的教授那里没有什么合适的机会,反而是ed的朋友刚好在投行,也招实习生,就把我简历推给他们了。”
谭序说得轻描淡写,但即使梁至遥对金融专业了解不多,也深知非母语亚裔本科生找投行实习的艰难。
大部分从简历关就不会容易,他们这些教授的朋友在投行多半都是高管位置,能说得上话不奇怪。即使如此,这些人不可谓不爱惜羽毛,如果在面试表现平平,也不太可能获得机会。
撇开这些,从一开始有多少人能做到同时去五个教授的officehour保持联系?梁至遥自问即使不像这学期被打工占据太多时间,也未必能鼓起勇气,更遑论每周坚持。
“佩服佩服,果然是越努力越幸运。”
她真心赞扬,回味着对方刚才讲述的经历,又后知后觉地被戳中笑点,“不是——你连找教授套近乎也是这种广撒网的海王模式?”
就和男女关系上一样。
谭序精准察觉到她的语病,反问道:“为什么是‘也’?”
又一次言多必失,这次梁至遥淡定多了,立刻神色自若地搜罗合理解释开始瞎扯:“因为……一般人只有自己在网站海投简历是广撒网,找大佬内推的时候通常都是单独找一个。”
圆得还行,谭序被这个解释骗过,听完就笑道:“等下你自己在领英上发几十封ffeechat邀约,看看有几个人回复,就知道要不要广撒网了。这些事情有时候真的就是数字游戏。”
ffeechat也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说法,大意是指年轻求职者在社交网站上给不认识但圈子相同的职场人士发送私信,邀约对方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快速聊天,目的是建立联系的同时兜售自己的简历,看能否获得相关的内推机会。
梁至遥第一次听说这种门道的时候,只深深体会到社恐在这个国家生存的无力。都说中国是人情社会,实际美国人玩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象牙塔只是个缩影。
她找大二的暑期实习时全靠自己海投才拿到offer,从来没试过别的方法。想到这几个月投递的实习全部石沉大海,不由对新的套路感到蠢蠢欲动。
从这个角度想,和金融男交朋友倒没坏处。
为了省钱,这几个月她极少外食,今天属于破例。但一顿饭吃下来,不仅敲定如何对付摆烂队友,还听到求职经验分享,也算是值回票价。
“会议室时间应该要到了,”谭序收起托盘,“正好也讨论得差不多了,换个地方一起自习?”
“……哦,好啊。”
说是要自习,但梁至遥今天体力和脑力劳动加起来已经接近12小时,疲惫至极,写起代码来效率实在不高。正犹豫要不要早早回家补觉算了,又突然想起刚才聊到的领英“套磁”话题,不由精神一振。
商业用途的社交网络将六度分隔理论变得具象化。只要肯下功夫,总能和目标对象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在搜索框输入软件工程师之类的关键词,又带上他们学校的筛选条件,分分钟跳出好几页校友名单。
剩下的工作类似群发广告,只是售卖的商品变成自己。梁至遥按照共同好友从多到少,循着目标对象挨个骚扰过去,一口气发完50封私信。
按下回车后,网站适时跳出“你可能还认识……”的对话框给她推荐好友,名单里从上往下数到第三个,不偏不倚,正是此刻坐在自己对面自习的谭序。
大数据果然厉害。她觉得有意思,顺手点了一下nnect,却不想好友邀请推送地如此迅速,对方放在桌上的手机马上跳出消息提示。
他侧头看了一眼手机屏幕,没反应过来:“……你在加我领英?”
“嗯,在学习怎么做海王,”她开了个玩笑,转过电脑屏幕给他看:“不是说广撒网吗?我刚发了50封私信试试水。”
他笑:“那你记得一周后分享下统计数据,我的很惨淡,回复率才4。”
4,那就是50个人里只有两个人回复。她深受打击,小声嘟囔道这还真是数字游戏啊,听起来好像不如用这一小时去officehour,和教授套近乎。
她又举一反三:“而且回复不等于有内推,有内推不等于有offer。按照这样的转化率,真的想成功,岂不是要发个500封才有希望?”
“500个私信能不能转化成offer我不知道,”他憋着笑说:“但你应该会被平台封号。”
作者的话
光路可逆
作者
07-09
人都是慕强的,谭狗自己也是打球被虐才会对女主感兴趣的,轮到自己的时候居然以为靠脸和套路就行,实在是异想天开:)
无端的恶意不会因为来自陌生人而变得轻描淡写
那次效率颇高的小组讨论仿佛成为一种新的开端,自从发生那场“朋友之间的谈话”,又发现对方不仅不是混日子的纨绔,甚至算个卷王,梁至遥对谭序的偏见被改变了不少。
从那以后,时不时就在手机上收到对方的消息,邀她一起去图书馆自习。
以前她其实是图书馆常客,只是把车卖掉后,从那里回家就需要先坐一段校车、再步行六七分钟,每次夜里走在四下无人的路上总是心里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