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1页)
她愣了几秒,才开玩笑说:“好啊,不过助教在系统里看essay的时候都是匿名的,加了微信我也没法给你打高分哦。”
刘思妍哈哈大笑:“那我们应该约定一个超级生僻的词汇,正常人都不会用的那种,你下次要是看到文章里出现了这个暗号,就知道是我写的了。”
就这样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从毫无交集到分别成为“男女海王”的微信好友,不知道该感叹缘分妙不可言,还是世事瞬息万变。
刘思妍大概是她见过的所有留学生里最自来熟的一个,这种印象很快就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就在加微信的第二天,她就突然发来一个在梁至遥看来有些突兀的邀约。
“周六我生日,打算在家搞个potck,大家一起吃吃饭唱k热闹一下。学姐有兴趣来参加吗-”
末了,还配上可爱的猫咪表情包,上书两个大字:“期待”。
安慰失恋的人最重要是宣泄情绪,千万别试图教人做事
除去和叶歆单独去酒吧的那次,这应该算是梁至遥本学期接到的第一个社交邀请。
她人缘尚可,但亲密朋友其实不多,关系最好的叶歆又和自己不同专业,因此大多数时候习惯了一个人行动,虽然形单影只,好在效率奇高,吃饭上课都能省去不少时间。
原来没意识到,社交其实都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里的第三层了。等到家中突逢变故,她始终在第二层里打转,有限的时间要分给学习和打工,社交对她来说就是奢侈品。
叶歆其实和自己不同,除了梁至遥这个可以开怀畅饮、吐露心事的好友,她在学校里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网,按照酒肉朋友、上课搭子、兴趣相同的玩伴,可以分门别类地列出好几个不同小组。
她是那种从学生时代起就从未一个人去食堂吃过饭的女孩子,不管做什么,连去洗手间也必定要找个人陪。周末要么出门约会,要么找梁至遥一起自习或逛超市,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独处半天以上就会发疯。
但梁至遥则截然相反,她的性格虽然绝对算不上孤僻,但一直都很享受独处,只要有一两个交心的好朋友,并不渴望那种热闹的多人社交活动。
也许是对这种充满安全感的单人模式形成了依赖,面对刘思妍发来的邀请,她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potck是从大萧条时期就出现的美国传统文化,每个人带上自己的拿手好菜,到主人家拼成一桌丰盛宴席。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九十年前兴起的老派聚餐方式近年来突然在留学生里得到了文艺复兴。也许是中国菜本来就更适合分餐,各种花样就变换得日渐丰富。
梁至遥只在大一时参加过几次热心教授举办的potck,那还是为了找个相对自然的机会和美国同学练练口语,动机并不纯粹,随着那门课结束,也就没再体验过这种另类的聚餐模式。
毕竟大家的口味和厨艺参差不齐,到达时间也各有不同,撇去社交属性,半冷不热的菜式吃到嘴里味道其实不怎么样。
比起对聚会内容是否有兴趣,更直接的原因是她们刚刚认识。她在交友方面慢热得很,遇到不熟的人发来的邀约,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拒绝。
不过,刘思妍显然不太在意他们认识一天还是一年,只隔了半分钟,又发来数条消息:
“学姐来嘛来嘛~五点就开始,不会很晚结束影响你周日早上去咖啡店上班的!”
“不许带礼物,所有人的我都不收哦,只想热闹一下-”
还不等梁至遥在输入框里打完字,她又贴心地发来一条:“我知道你和evelyn学姐是室友,也叫了她。你们可以一起来~”
话中含义,万一她恰好是个社恐,不必担心聚会全是陌生面孔,到时会坐立难安。
还没等她去敲叶歆卧室的门,对方就因为同时收到了刘思妍的消息,自己跑到客厅来找她了。
“一起去嘛,”她对梁至遥说,“不然你每周除了学习就是打工,我看着都觉得太惨了。反正potck又不是滑雪蹦迪,没什么金钱成本。”
“就是……总觉得和刘思妍没那么熟,”她说,“我再想想。”
说是“再想想”,但她经不住叶歆软磨硬泡,还是答应了。就像对方说的,这是梁至遥难得可以参加的、没什么成本的社交活动。
见她们答应,刘思妍欢呼雀跃,又发来数个或激动或开心的猫咪表情。也不知她从哪里搜罗到这么多神态各异的可爱小猫,辅以不同花字,聊天可爱度直逼梁至遥刚上初中的表妹,和印象里对方偏成熟高冷的长相形成鲜明对比。
时间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打工中过得飞快,转眼间又到了周五,不过这次谭序仿佛人间蒸发,不管是在下午的人机交互课上,还是晚上在台球厅,她都没有再看到他。
商学院的人普遍爱玩,大概是翘课了。
周六下午,她和叶歆两人一起在家钻研菜谱。potck丰俭由人,要做家常菜还是精致料理全凭个人权衡,但多数人都有点社交包袱,不愿用番茄炒蛋之类的简单菜式糊弄过去。
梁至遥破产后餐餐自制,力求全面压缩生活成本,厨艺因此大增,没多久就做完自己那道椒盐排骨,然后就发现室友正对着砧板上的几根鸡全翅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将一根完整的鸡翅丝滑地剁成翅中、翅根和翅尖。
“失策了……早知道该买切开处理好的那种,”大美女重重叹气,露出小动物一般的眼神看她,那意思是:江湖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