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2 (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G市,正处于经济腾飞的前夜,旧城区的巷弄里还残留着往日的气息,而新城区的蓝图已在规划者的图纸上缓缓展开。对于谢建华和叶桂兰这对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的夫妻来说,这座城市既充满了机遇,也布满了艰辛。他们住在被称为“城中村”的片区,这里租金低廉,三教九流汇聚,是许多像他们一样的外来务工者的第一个落脚点。

谢建华在一家小型建材厂做搬运工,体力消耗大,收入却仅够糊口。叶桂兰则辗转于各家餐馆做临时工,洗盘子、摘菜,什么活都干。

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光耀门楣。这个“儿子”的执念,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箍在叶桂兰的身上,也压在谢建华的心头。

1994年2月,大女儿谢雪菲出生。医生那句“是个千金”让产房里的热气似乎都冷凝了几分。谢建华在门外听到消息,只是沉默。

叶桂兰看着身边皱巴巴的女婴,心底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但母性的本能让她还是将孩子紧紧搂在怀里。

“没关系,第一个,女儿也好,以后能帮衬家里。”婆婆的话与其说是安慰,不如说是定下了基调。

生活的拮据并未因新生命的到来而改善。谢雪菲的奶粉钱、尿布钱,成了这个家庭新的负担。

叶桂兰产后没多久就不得不重新出去找零工,孩子交给同住在城中村、同样清闲不多的老乡偶尔照看。逼仄的平房里,婴儿的啼哭声、夫妻俩为琐事的争吵声,交织成一片浑浊的交响。

然而,儿子的渴望并未熄灭。1996年3月,二女儿谢雪琳降临。这次,谢建华连医院都没去,在工友的宿舍里喝了一晚闷酒。

叶桂兰看着又一个女儿,眼泪止不住地流。周围邻居的议论开始变得刺耳,“看来老谢家是要绝后啊”、“生了两个丫头片子了”。

压力像无形的网,越收越紧。

1997年8月,三女儿谢雪静的到来,几乎击垮了这个家庭本就脆弱的平衡。罚款单随之而来,虽然数额不大,但对谢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谢建华看着一屋子的女娃,烦躁得几乎要爆炸,他开始更频繁地喝酒,回家也越来越晚。叶桂兰则变得沉默寡言,除了干活,就是默默地照顾孩子,承受着来自丈夫和社会的双重目光。

家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为了躲避超生罚款和更严苛的管控,叶桂兰甚至不得不带着刚出生的雪静回乡下娘家躲了一段时间。

转机发生在1999年。叶桂兰再次怀孕。这一次,夫妻俩都带着一种近乎赌博的心态。谢建华破天荒地戒了酒,努力多干活挣钱。

叶桂兰也变得小心翼翼,听从村里老人的各种“偏方”,渴望这次能得偿所愿。1999年4月11日,谢雪凤出生了。

当得知又是女儿时,产房里的叶桂兰绝望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连前来帮忙的亲戚都忍不住叹气:“桂兰,这……命啊。”

但命运的齿轮还在转动。

叶桂兰再次怀孕了。这几乎是背水一战。2000年8月21日,当接生医生说出“是个儿子”时,虚弱的叶桂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泪水混着汗水流下,这次是喜悦的。

门外的谢建华第一次在产房外露出了笑容,尽管那笑容因为长年的愁苦而显得有些僵硬。他迫不及待地给老家的父母报喜:“妈,有孙子了!叫雪龙!”

儿子谢雪龙的降生,仿佛给这个灰暗的家庭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虽然经济状况因为又一个孩子的到来和可能的罚款而更加糟糕,但谢建华和叶桂兰的精神面貌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觉得腰杆似乎挺直了一些,走在村里,也仿佛能感受到一些不同的目光——那种终于“完成任务”的如释重负感。

谢雪龙成了全家的中心,有限的资源开始明显地向这个“独苗”倾斜。奶粉要买好一点的,新衣服偶尔也会有,哭声总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而作为四女儿的谢雪凤,处境变得更加微妙。她夹在三个姐姐和备受宠爱的弟弟之间。大姐雪菲懂事早,已经开始帮着父母做家务、照顾弟妹;二姐雪琳性格倔强,常常因为不满父母的偏心而争吵;三姐雪静体弱多病,需要更多的关注。

谢雪凤则习惯性地沉默、观察,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她朦胧地意识到,自己和姐姐们与弟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源于父母乃至周围环境那根深蒂固的观念——“儿子才能传宗接代”。

谢家居住的城中村,是城市扩张过程中被包裹进来的旧村落。狭窄的巷道仅容一人通过,两旁是密密麻麻的“握手楼”,阳光很难照射进来,地面总是湿漉漉的。

谢家租住的是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平房,用木板隔成了两个小间,里间是父母和弟弟的床,外间则是四姐妹挤在一张大通铺上。

家里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做饭只能在门口搭个简易灶台,上厕所需要去几百米外的公共厕所。

夏天,平房里闷热如同蒸笼,蚊虫肆虐。冬天,寒风从墙壁的缝隙里钻进来,冻得人瑟瑟发抖。

一张破旧的桌子既是饭桌,也是孩子们写作业的地方。由于空间狭小,姐妹们常常需要轮流使用。

叶桂兰因为小儿子终于出生,了却了最大的心事,经人介绍,好不容易在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找到了一份后勤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相对稳定,而且有一个重大的潜在好处——附外职工的子女,在通过考试后有机会入读这所名校。

这成了谢雪凤家未来最大的希望所在。谢建华依旧在建材厂卖力气,收入不见涨,身体却开始走下坡路。

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四个女儿都在上学,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不高,但书本费、杂费、生活费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