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分家(第2页)
不还有地吗?
房子少分了,地就能多分一点。
比起房子,他们更愿意要地。
家里住得紧巴点,日子还能过,地少了粮食就少,没粮食会饿死人!
赵氏一家子长年住城里,逢年过节都不回来,家里就给他们留了一间房。但她没吭声,老爷子不会亏待大房,完全不用着急。
果不其然,林老头继续道:“六亩肥田,一家一亩,我们两把老骨头得一份,多出的一亩给老大,他们花销大。十三亩厚地,老大三亩,你们一家二亩,我们二亩,至于薄地,一家一亩,我们二老要荒地,老大就不分了。”
兄弟几人都很难控制住脸上神情。
老大的东西都是好的,肥田多一亩,厚地多一亩。所谓的三房多分了房子,二房和四房以为会有的弥补也没有。
林老头不想在外人面前看兄弟几人争吵,就像刚才那样几个妇人抱在一起扯头发,太难看了。简直不堪入目。
“老大要读书,要光耀林家门楣,他压力比你们所有人都大。我知道偏爱了老大,稍后分粮食,除开粮税,总共五份,老大就不分了。”
林老婆子强调:“锅碗瓢盆一会儿我去厨房分,丑话说在前头,咱们是分家不分户,对外还是一家,今年秋的徭役应该快征了,到时商量着看谁家去。一年一换,你们兄弟几个商量,今年去的明年就不用去。”
何氏面露不忿,悄悄掐了一把林振德的胳膊。
分地的事情都还没扯清楚呢,就说徭役。
什么粮食,什么房子,其实都可以往后让一让,但地是绝对要争的。
林振德胳膊像石头,任由何氏用尽了力气掐,他都像是感觉不到痛一般。
坐着的二老也不管几个儿子答不答应,林老头客气道:“文茂,麻烦你写下文书,一式八份。”
周文茂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写一份跟写八份的价钱肯定是不一样的,且八份纸和笔墨都要多用些。
何氏都气哭了,林振德扭头深深看她一眼,反握住她的手捏了捏,小声道:“分家好,至少,不用担心孩子不明不白就没了。”
一句话,止住了何氏委屈的泪。
何氏深呼吸一口气:“一会儿我去分锅碗瓢盆。你去分……银子。”
家里哪儿有什么银子?
每次都是城里需要银子了,家里再想办法攒……不是说二老过日子心里没数,不知道攒钱,而是攒钱的速度完全比不上城里花钱的速度,中间差着一截儿呢,没拉饥荒就不错了。
最后,三房得了一亩肥田,两亩厚地,一亩薄地,并大麦三百斤,还有小豆大豆都是几斤,后面的菜地得了半分。
然后每人一套碗筷……因为三房的人多,拿到的碗筷太多,锅和瓢盆都让了出去。只得两只水桶和一个缺了个口的药罐子,扁担还归给了四房。
样样都是平分,三房的人多,摊下来就显得特别可怜,如今才秋日,这点粮食,估计都吃不到过年。
天黑前,家分完了。
林老头一副心力交瘁的模样回去躺下,林老婆子则忙着指挥二儿媳妇归置厨房,送林族老回去的事,交给了林青冬。
林青冬没反驳,扶着老人家走了一趟。
到了族老家门口,老人家拍了拍林青冬的胳膊:“你爹是个好的。”
林振德不是好,而是他早就料到了长辈会这样分家。再过十年分家,他拿到的也还是只有这点。
*
分了家,各房的女人忙里忙外的归置东西。
林振德再退了一步,只占了右边的三间厢房。
厢房不如正房那么高,屋内的地方也远远比不上正房宽敞,但好处是父子三人一溜排开,旁边还有一丈见方,原先拿来当柴房,规整一下,可以当做厨房使。
三房人多,干活又麻利,主要是东西少,半个时辰不到,全部归置好了。
林振德正在收拾四面漏风的柴房,牛氏一边搬东西一边往这边瞧,出声道:“人多就是麻利,三弟,你们家都弄好了。但我得说句话,柴房归你,里面的柴火咱谁都不分,全部孝敬二老好了,他们年纪大,打不了柴。”
何氏气得想骂人,说是孝敬二老,二老跟二房住,其实还不是给了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