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革积弊需新理论(第4页)
他略一思索,答道:
“在下以为,元帅当前正处于夺取天下的关键时期,一切策略自当以争取人心为要。蒙元近年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间实则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红旗营所到之处,推行‘正税免捐’,此举有力减轻了士绅与百姓的负担,大得人心。若能持之以恒,假以时日,收取天下民心并非难事。”
天下大乱之际,生存与安全是百姓的第一需求。红旗营不仅能提供乱世中最宝贵的秩序和安全,还能适当减轻赋税负担,自然能赢得广泛拥护。
石山见孙炎献策虽然比较激进,具体施政建议上却显得稳重而务实,心中更加欣喜,肯定道:
“这是自然!‘正税免捐’,安抚百姓,乃红旗营既定之策,绝不会动摇,必当坚持下去!”
孙炎毕竟没有从政经验,对于如何具体治理国家,所能给出的建议相对还是比较空泛。
但他深知士绅阶层之所以难以治理,在于其掌握了土地财富、人力(依附宗族的大量平民)和话语权(文化权威)这三大优势。
后两者因涉及宗族根基,短期内难以触动,但从土地财富入手,清理多年积累的田赋积弊,不仅符合历代“依法治赋”的旧制,也能快速见效,彰显新政权的权威。他接着建议道:
“蒙元吏治败坏,地方官绅勾结,豪强大多隐田转税,使小民不堪重负。若能下大决心清理隐田,均平赋役,必能做到‘民不增赋而国用足’。只是,”
他话锋一转,强调其中的难点,道:
“办理此事,首重人才。须有精通钱粮刑名、熟知地方情弊且敢得罪人的得力干吏去推行,否则善政也会搁置、歪曲,动辄激起民变。当选一二试点,谨慎行之,待取得成效后,再徐徐图之。”
红旗营在江北,其实已经进行过清理隐田的尝试。
如冯国用出任怀远县令时,就曾以旧有田亩黄册和丁口簿毁于战火为由,宣布免费为田主更换盖有新朝官印的地契,借此机会重新登记土地,清查隐匿田产。
但实践表明,效果并不理想,地方上的阻力重重,手段也更加隐蔽化。
孙炎强调需要“能吏”的观点,确实切中要害。没有坚定、精明且得到充分授权的执行者,任何良好的土地政策在基层都可能变形走样,甚至适得其反。
这也正是石山心中虽有诸多土地制度改革的构想,却不敢贸然推行的原因之一。
“伯融此言老成谋国,我定谨记于心。”
谈完眼前的策略,孙炎又将目光投向红旗营未来建国之后的大政方针。
他终究是生活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思维并未局限于土地上,而是考虑到了更广阔的财政来源。犹豫了片刻,孙炎谨慎地提出了另一个思路:
“历代为解决国用不足的难题,除了直接在田赋口赋上做文章,便是实行‘官山海’之策。各代具体内容或有增减,但整体趋势是官府专营的品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元帅未来若从此处入手,深挖潜力,或可开辟财源,减轻对田赋的过度依赖。”
“官山海”又称“管山海”,简单来说就是主张由国家来控制和管理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盐、铁等重要物资实行国家专卖(官营)或征收重税,以此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随着历代王朝从“官山海”政策中尝到甜头,官营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盐、铁逐步扩展到酒、醋、茶、砚乃至海外贸易等多个有利可图的行业。
到最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哪一行赚钱,朝廷就要插手哪一行”的趋势。
即便到了石山穿越之前,这种国家控制关键经济命脉的思想仍以各种形式存在,足见其有其历史合理性和生命力。
可如果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于“官山海”这类垄断性官营经济,就有些畸形了,容易抑制经济活力,导致官商勾结、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毫无疑问,“官山海”是财政来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后世都还在用,石山没道理不用,甚至随着新政权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官山海”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
但眼下这种效率低下的盲目铺摊子,只靠垄断才能赚钱的经营理念,必须加以改变。他沉吟片刻,道:
“‘官山海’之政,确是国家财用之一。但其利与弊,都比较明显。我红旗营尚未立国,此策言之过早,待我再好好考察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