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2章 战后结算捅娄子(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红旗营正值用人之际,新晋升的军官基本都会获得实缺,充实到扩编后的部队中去。

此刻,石山的案头,便摆放着一迭由各卫、各镇主官推荐的《拟晋升军官名册》。

随着红旗营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石山已经很难有精力亲自把关队率这一级基层军官的晋升了。

他有意将这部分权限下放给各卫,并已指示军令司着手制定新的军官晋升、考核与培训条例,并在下一轮扩编时,便将采用新的管理办法。

因此,这将石山最后一次亲自审批如此低层级的军官提拔。

他翻阅得很认真,目光扫过一个个名字及其籍贯、功绩等信息。

良久,石山的目光在抚军卫第三镇所呈报的名册上停了下来。他眉头微蹙,看着其中一个名字,对候在官厅内的亲卫队率邓友德道:

“传周都指挥使过来。”

绣衣营已经正式晋升为绣衣卫,虽然其编制员额仅有一千五百人,与其他动辄数千上万人的战卫无法相比,但毕竟级别上来了,作为都指挥使的周十二终于扬眉吐气。

但他更知道,级别提升意味着肩上的责任更重。

昨日他才刚从江北渡江抵达江宁述职,今日下午就被元帅突然传唤,心中不免有些打鼓,急忙跟着邓友德一路小跑赶到元帅府,闷热潮湿的天气让他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

“元帅!周十二奉命来到!”周十二稳住呼吸,抱拳行礼。

石山刚刚批阅完所有紧急公文,正站起身活动有些酸麻的肢体,见周十二入内,便直接问道:

“抚军卫第三镇派驻的所有军法官,你都熟悉吧?”

绣衣卫编制本就不大,职能特殊,所有外放的军法官,都是周十二亲自挑选或严格考察过的佼佼者,并且还要定期轮换回总部述职,周十二自然都认得,甚至能说出其特点。

但元帅突然问起这个,他顿时暗感不妙,谨慎答道:

“回元帅,末将都认得!即便有新补充的,案卷也必定熟悉!”

石山从桌案上拿起那份来自抚军卫的《拟晋升军官名册》,递给周十二,指向其中一页,道:

“你亲自去查,这份名单,特别是这个名字,是怎么回事?”

周十二心中一紧,双手接过名册,目光迅速扫过,在一连串拟晋升的队率名单中,一个人的名字被石山用朱笔清晰地圈了出来:周德兴,籍贯钟离县太平乡。

元帅并没有明确要查什么,周十二不能就这样离开,稀里糊涂就展开调查。

他的脑子飞速转动,很快就想到一条关键信息,抚军卫第三镇镇抚使朱重八也是钟离县太平乡人,按照军令司的分兵习惯,通常不会给某部主官分配其乡党。当即试探的问道:

“元帅的意思是朱重八?”

石山脸色平静,道:

“只对事不对人。”

周十二心里有底了,应道:

“末将明白!”

……

ps:据元史记载,至顺年间(公元1330年-1333年),庐州路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安丰路(除濠州三县外,还有五县)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归德府(行政区划与徐州路部分重迭)户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

而集庆路一路就有户二十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八,口一百零七万二千六百九十。

按照这个记载,红旗营在江北实际控制的二十多座城池,总人口都不到集庆路的一半。

更夸张的是颍州红巾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汝宁府(刘福通一直没能占据汝宁府全境),共有城池十六座,在册人口却只有七千七十五户,平均每县不足五百户!

江北、江南人口密度确实相差较大,但也没大到这么离谱的程度。

不然的话,定远土豪缪大亨就不可能在郭子兴才闹过一场后,又拉出两万余人(即便包含大量老弱);而能凭不足七千七十五户,变出十余万兵马的刘福通,肯定是会撒豆成兵的神仙。

元史编撰者也知道这个数据太过离谱,才在汝宁府户籍数前加了四个字“钱粮户数”。

这种统计上的巨大差异,源于江北、江南两种不同的纳税方式,以及元廷对地方极度衰弱的掌控力,豪强士绅大量占据隐田隐户,财税收入朝廷占一成他们占九成,自然敢动不动就跟元廷叫板。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