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省报为其正名6000字(第1页)
第255章省报为其正名(6000字)
稿件送审时。
年轻记者方锐还有些志芯。
毕竟,个体经济、批发市场在传统主流媒体上,尤其是省报这样严肃的平台上,还是敏感词。
但出乎意料,总编辑看后,只沉思片刻,“好文,应景,正好契合深化改革的討论,明天二版头条发!”
阳光再次洒满浙南大地。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县城的大街小巷已经响起邮递员清脆的自行车铃声。
宋明理习惯性地来到办公室,打算像往常一样先泡杯热茶,再看看今天要处理的文件桌面上,秘书送来的那份散发著油墨清香的《浙南日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省报不是每天都看,但今天头版的巨幅標题似乎有点特別。
他端起茶杯,啜了一口,漫不经心地翻开报纸。
目光掠过一版要闻,准备翻页时,二版左上角那篇占据了大半版面的报导像磁石一样吸住了他的目光!
“地处瑞安西南、甌江之畔的马屿镇,因一个新生心臟的强劲搏动而显得格外滚烫一马屿光明服装批发中心”
报导没有停留在泛泛的歌颂,而是用密集的信息点构建出澎湃的浪潮。
开业仅半月,批发中心日均客流量逾两千人次。
正月二十三,单日营业额一举突破八万元大关。
这相当於望江乡全乡往年同期財政收入的数倍,更远超县城多家国营百货的月营业额而且这里是一个链条清晰、管理规范的小特区,记者现场看到,每一位经营者都亮证上岗,崭新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悬掛在各自摊位上方。
厂价直销的標籤旁,统一摆放著带有『光明製衣厂或『光明塑编合作社”税號、品名、数量、单价、金额清晰列印的进货发票。
其中提到,批发中心的真正活力,在於它激活了无数根深入乡村的毛细血管。
从中心批发走大批量工装、夹克、衬衫的货郎陈水根们,踏著印有光明合作社的三轮车,將时兴的服装送往瑞安、平阳、文成甚至闽北福鼎的边远村落。
稿件当然也採访了批发中心的缔造者陈光明。
“我们没有秘密,就是想把好东西以更快的速度、更公平的价格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面对记者,陈光明笑容坦诚他身后的办公室白板上,清晰的记录著次日要发往几个大型代工点的布匹数量和即將上马的新款服装打样进度。
“政策开绿灯,我们只是搭了个台子,让有本事的小生產能直接对接大市场。”
“这不仅仅是赚钱,更是给千千万万个商贩们一次挺直腰杆、靠双手致富的机会!”
报导的结尾则提到个体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已在甌江之滨破土而出。
这股甌江春潮,正是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最生动、最热烈的回应。
它不是什么歪风,而是改革大潮中一朵必然的、活力四射的浪。
疏通渠道、规范引导、去除桔,让千千万万的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才能真正激盪出促进农村发展、繁荣城乡经济的壮阔大潮!
整篇报导字字珠璣,图文並茂。
大幅的批发中心內部照片: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柜檯闪亮,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配图文字直指核心:
“政策落地,市场激活,个体经济生机勃发!”
报纸猝不及防砸在了宋明理的心口。
他紧紧著报纸边缘的手,指节已经因为过度用力而发青。
那加粗的標题、那鲜活的数据像一记记重锤,砸碎了他最后一丝侥倖的幻想,也砸得他头晕目眩。
报导里那些清晰到无法质疑的照片和票据,那些言之凿凿的农民收入对比,那些明確引用中央政策的话语,像最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他的脸上。
报纸上那一行行铅字,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旋涡,正將他过往几十年的认知和坚持无情地捲入其中。
他感到一阵室息般的胸闷,脸色由白转青,再由青转灰。
“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