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第1页)
“但是。。。。。。他失败了。”泪水积蓄在眼眶之中,李世民依照明女郎的讲述,描摹出自己想象中杜甫的形象,透过杜甫,他仿佛看见了无数被李隆基辜负的忠臣志士,一时间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大臣们也神情酸涩,大唐的每一寸疆土,都是他们共同守护着的,虽然如今得知安史之乱并不是本朝的终点,李隆基也并不是亡国之君,但唐玄宗的昏聩,依旧是不可磨灭的罪过。
李世民用手帕胡乱擦了擦涕泪,长叹一口气,他听明白了明女郎的意思,唐亡之罪,并不在之后的帝王身上,甚至与亡国之君也不甚相关:“就像明女郎之前形容过明实亡于万历一样,大唐,实亡于李隆基啊。”
情绪外放的臣子们都跟着李世民一起谴责起这唐玄宗,但性子沉稳、冷静的臣子们,只觉得明女郎学史不精:她肯定是不知道大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才用“这样那样”的形容词敷衍过去。
倒是李世民看得开一些:“就算咱们知道那时候出了什么问题,难道现在就能想出解决之法了吗?”
唐朝本就建立在千疮百孔的隋朝之上,手头上的事情都忙不完了,他们现在要做的当然是脚踏实地,顾好眼前事,而不是好高骛远地追求未来之事。
不得不说,那些大臣们猜得太对了。
明月确实对这段历史算不上非常了解,但系统没发话,她也不敢查资料,只能凑合着讲呗,还能咋地?
“杜甫这个左拾遗应该没做多久,就被贬了,贬谪是大部分诗人的必经之路,大概对文字敏感的人,对政治就不太敏感吧。”明月猜测着,“刚刚说了,《茅屋》这诗虽然有一点苦,但跟其他诗相比,其实还算好的了。毕竟杜甫好歹是个官嘛,肯定不会比三吏三别里面的百姓更苦。”
“当然了,苦痛是不能进行比较的。”明月叹气,“生逢乱世,人命如草芥,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半生,期间经历过许多次希望和失望的循环,大唐终究未能回到他来时的盛世,他最终死在了船上,孤魂飘荡在江上,依旧守护着他爱了一生的大唐。”
“如有来世,希望他能活在盛世,实现自己少年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
遇雨之择,创东坡肉你有领兵出征的念……
明月收回为杜甫叹气的尾声。
都说文章憎命达,杜甫命运多舛,接下来要讲的苏轼和李清照两人,命运也很坎坷,但前者一向是豁达乐观的代言人,后者又是北宋第一拽姐,讲他们的词,氛围便没有讲杜甫时那么沉重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明月一边背着作品的原文,一边想象着在春雨之中穿着蓑衣潇洒徐行的苏轼,“这首词前面还有小序,大致意思是,苏轼和友人一起春游的途中,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因为带着雨具的同伴先走了,剩下的人都被淋得格外狼狈,但苏轼却不这么想。不久,天晴了,苏轼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这倒是一个妙人。”刘彻玩味一笑,不禁设想着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
啊,朕是皇帝,好像很难遇到这种情况呢。敢带着雨具抛下皇帝先走的人,恐怕还没有出生吧?
刘彻索性转头看向霍去病:“去病若是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
“淋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霍去病毫无迟疑地回答道,毕竟行军时刮风下雨都是常事,军中上下谁人会因为这种小事抱怨啊?
和友人出游就更无所谓了,霍去病的好友都是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个身强体壮、不拘小节,春雨又不大,淋一会儿雨肯定没什么问题。
但察觉到陛下和舅舅不赞同的目光,霍去病从善如流地补充道:“回陛下,臣不会让拿着雨具的同伴先行离去的。”
刘彻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卫青,略带调侃地说道:“让朕猜猜,若是仲卿和好友一同出游,依照你那谨慎的性子,肯定会在出发前就安排周全,恐怕会准备双份甚至三份的雨具以防万一。”
“陛下圣明。”卫青带着无奈的笑意垂首答道。
“父皇快猜猜儿臣会怎么做!”卫长公主满脸都是跃跃欲试。
刘彻故意作出思考的模样:“让朕想想。。。。。。你这个皮猴子,恐怕会直接跑到雨里撒欢吧!”
满堂哄笑,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汲黯嘴角都不禁微微上扬,卫长公主也故意作出气恼的模样:“父皇!”
朝堂上是难得的和乐,刘彻笑过之后,倒是认真问了女儿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