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2页)
同龄的老太太们聚在树荫下打着扑克牌,操着一口豫地的乡音聊得火热,家长里短,让天幕之下的人听得格外亲切。
当然,健谈的奶奶们透漏出来的信息就更多了。
聊天起手式是天气,这几天太阳毒得很,老人们三言两语就将话题跳转到了田间地头上,夹带着几句忆苦思甜的话。
毕竟是山河四省之一,她们从前一个二个的都是种田的好把式,虽然如今搬到了城市里不再种地,但还是担心田里的麦苗因为干旱减产。
这个话题显然引起了诸朝许多农人的共鸣,也让他们发现,后世人并非一开始就是这般衣食无忧的模样,叶奶奶那一代也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聊完农事,话题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子女身上。
有老人抱怨子女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空来看自己,抱怨完又心疼孩子们工作忙碌、生活不易挣钱难。
叶奶奶附和着说上两句,她的几个子女也都不在身边,之后便不着痕迹地把小狗拉到牌桌旁边,故作埋怨地说起自己的孙女:
每个周末都带着这小白狗回来看她跟老头子,大热天的,多辛苦啊,怎么劝都不听,就是非要回来。
其余几位老太太也非常捧场,轮番夸奖起叶奶奶的孙女孝顺。
叶奶奶乐乐呵呵地输了钱,把牌往小桌上一扔,摆了摆手:“换人换人,不玩了,回去给孙女做饭去了。”
“孝顺”的明月在床上躺着打了个喷嚏,还是在家里好,不用自己出去觅食,既省钱又能偷懒。
这又引发了诸朝人的一番讨论。
有人高高在上,一副“何不食肉糜”的批判姿态:“父母在,不远游。这些人不将生养自己的父母侍奉在身边,真是不孝啊。”
自然有明理之人反驳道:“若是衣食无忧,谁不愿意呆在家里,承欢膝下?不过是生活所迫罢了。”
秉承着中庸之道,也有人出来和稀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当然是最好的,但若是那种将父母身边的事情安排妥当后、再离家远行之人,也不必对他妄加苛责。”
当然,还有脑回路另辟蹊径的:“这群人玩的纸片是什么?叶子牌吗?长得可真奇怪。”
想来不久之后,诸朝便能研究透彻这种新的玩法,在天幕的带动下流行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叶老妪之前还跟明女郎说‘忙的话就不用回来了’,其实心里还是想让孙女回来的。”有人因此想起了自己家中的老人,心生感念,决定常回家看看。
有人则注意到了那在每栋楼门洞前伫立的三个大桶,上书“垃圾桶”三个大字,只见叶奶奶溜溜达达地走了过去,在里面翻来翻去,似乎找到了不少“宝贝”。
“垃圾”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河舟》,文中讲解了诸多行驶在河上的船只,其中便有“垃圾粪土之船”。
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一首非常经典的汉乐府民歌——《有所思》,辞中有一句“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拉杂”二字,便是“垃圾”的前身。
秦朝虽然还没有产生“垃圾”这个词,但仅凭天幕的画面也能看出,“垃圾桶”似乎是后世的“灰坑”。
关于乱丢垃圾的惩罚自古有之。
殷商之时会直接剁掉这人的双手,商鞅变法后改成了在脸上刺字,唐时又进一步改动,变成了打六十大板,之后的朝代或沿用,或减轻至四十大板。
贵人们惊愕嫌弃于叶奶奶的“拾荒”之举,毕竟不管是明女郎还是叶奶奶,之前表现的模样虽算不上优渥,但也是个体面人,怎会如此。。。。。。不拘小节?
平民百姓可不觉得这有什么不体面的,灾荒之时,能有扒灰坑、翻垃圾机会的人都算得上是非常幸运了。
若是能在其中找到一星半点有用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救活一家老小的性命,此时看着叶奶奶翻出一个又一个没有拆封的瓶瓶罐罐,一个个两眼放光,羡慕极了。
叶奶奶左牵白,右擎袋,满载而归,小狗欢快地跑进屋里,扒拉着明月卧室的门。
明月推开门,看到的便是满地的垃圾。
她长叹一口气,劝是劝不动的,两位老人对于捡垃圾的热爱就如同她对打游戏的热爱,区别就是捡回来的废品能换钱,而打游戏还需要自己充钱。
劝不动就只能加入他们,明月戴上眼镜,开始一件一件地帮奶奶挑拣。
入口的东西是不能留的,把里面的东西倒掉,瓶子能踩瘪卖废品。
过期的东西也不能留,怕爷爷奶奶舍不得扔,要放自己卧室,回头带到远一点的地方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