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一二四零年的大灾检验赵朔汗国的(第3页)
后来,北魏有柔然,唐时有突厥、契丹,北方的敌人似乎层出不穷,杀之不绝。
为什么?
现在人们已经明白了。
华夏北方的草原,和西方的钦察草原连接在一起。杀了一批,还会有更多的人从钦察草原迁来。斩之不尽,杀之不绝。
如今,赵朔却已经和蒙古人一起,将钦察草原彻底控制,北方的威胁就此消失。
蒙汉一体,连赵朔参与创制的蒙古文字都有汉字的影子。如今有很多蒙古人,通汉语,懂汉人文字,穿汉人衣冠。同样,有很多汉人通蒙语,懂蒙古文字,喜欢蒙古服饰。久而久之,两族纵然不能合二为一,也是血脉相连。
赵朔在扶桑杀戮甚重,大大减少了扶桑的人口。在西方,赵朔实行类似扶桑的策略,减少当地的人口,移民汉人,改变当地的人口对比!
持续百年的天下太平,算什么难事?
以后,纵然华夏有气运衰落的那天。恐怕世上绝大部分领土,已经化为汉人和蒙古人的熟土。即便再起大战,内部厮杀总比和异族厮杀,杀的人少的多吧?
如此议论,让赵朔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眼见朝廷和赵朔的声望越来越高,作为被新时代抛弃的失意者,四人当然越发郁闷了。
从别的地方攻击不到赵朔,就只能说他残暴不仁,杀戮太多了。
不过,今天说话的只有别之杰、郑采和戴庆炣。
王伯大一直只是喝酒,没有说任何话语,若有所思。
“嗯?”
别之杰道:“王兄今天是怎么了?为何今日不发一言?难道如那些市井小民一般,认为赵朔在扶桑的屠戮是正确的吗?哼,我只听说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没听说过王师所至妇孺尽屠的!”
“那倒不是。”
王伯大在三个人的面上看了一圈,忽然正色道:“你们相信,天人感应吗?君王有德,四海升平,风调雨顺。君王无道,天降灾劫,百姓流离失所。”
别之杰道:“我们当然……”
他本来说想说的是“不信”,不过马上就把话咽了下去。
对于儒生来讲,表面上还是要表现的信这个的。
不是因为迷信,而是要靠这个制约君王。
君王从理论上讲有无限的权力,儒生们怎么制约呢?就是宣传天人感应。
比如,君王的老妈生病了,比如某地闹大灾了,就可以宣扬是君王德行的问题,借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别之杰作为大宋官场的老油条,对此当然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
但是,他转念一想,王伯大总不会无缘无故的问这个问题,肯定是意有所指。
而且,王伯大这个人不简单,此人是很有能力的。
二十三年前,浙江、江西的台、衢、婺、饶、信诸州饥荒。
当时,王伯大以国子正外放知临江军,为使赈荒粮款能给实惠于灾民,特设立荒政局,聘请有识之士,研讨古今赈济办法,清理户口,以红、黄、黑、白为标志,划分灾情等级,张榜公布,使救济做得既快又好,救活了众多灾民。
灾民感其德,编民谣说:“红黄黑白环,甲乙丙丁户。若非王知军,饿杀人无数”,为王伯大立生祠十三所以纪念。
当即,别之杰心中一动,道:“你的意思是,利用今年的旱灾?我们可以宣传,是因为赵朔在扶桑杀戮过多的缘故?”
自从今年年初以来,浙江福建就干旱少雨,夏粮已经大面积的歉收。
不过,由于实行了均田制,百姓们也有些积蓄,官府又从北方调了一些粮食过来,社会上并没有起什么波澜。
就连粮食商人都懒得囤积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