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1页)
“殿下——!”
林惟清目眦欲裂,书生的一腔孤勇与忠义瞬间爆发,也不知哪来的力气和勇气,竟嘶喊着扑过去,想要推开那凶悍的刺客,或是想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去为殿下挡下那一刀!
这完全出乎意料的行为顿时打乱了刺客的攻击节奏,也瞬间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一名刺客被其阻碍,不耐烦地反手一挥,沉重的刀柄带着千钧之力,重重砸在林惟清后颈要害处。林惟清连一声痛呼都未能发出,身体猛地一僵,随即软软地瘫倒在地,额角不幸重重撞击在旁边的紫檀木桌角上,发出令人牙酸的闷响。
鲜血立刻从他额角和后颈汩汩涌出,迅速在冰冷的地面上汇聚成一滩触目惊心的血泊,人顿时没了任何声息,生死不知。
“废物!多事!”
刺客头领低喝一声,似乎对这突如其来的节外生枝颇为恼怒,但他们的主要目标仍是谢知白,攻势再次凝聚。
就在这短暂的、由林惟清用生命危险换来的耽搁间隙,外间的侍卫终于悍不畏死地突破拦截,怒吼着冲杀进来,与屋内的刺客展开激烈的缠斗。
兵刃剧烈交击的刺耳声、侍卫的怒吼、刺客的闷哼、以及伤者的惨叫声顿时响成一片,精舍内顷刻间沦为血腥的战场。
谢知白死死捂住不断流血、剧痛钻心的左臂,脸色因急剧失血和剧烈疼痛而呈现出一种死灰般的苍白,呼吸急促,但那双深邃的右眼却冷静得可怕,飞速地扫过屋内混乱不堪、刀光剑影的战局,最后,目光定格在倒地不起、血流满面、生死不明的林惟清身上。
电光火石之间,一个冰冷、残酷、却极具政治利用价值的计划瞬间在他脑中清晰成型!
他对着正在身旁拼死护驾、浑身浴血的侍卫长,用尽气力,嘶声喊道,声音恰到好处地混合着惊恐、虚弱,以及一种“仁主”的急切:
“……林修撰!快!先救林修撰!他是文臣……手无缚鸡之力……是为救本王才遭此毒手!若他死在此处……本王……本王如何向朝廷、向天下文人交代!救他!先救他!!!”
这话听起来,完全是一位仁慈贤德、爱惜臣子的王爷在自身危难之际,仍不忘保护舍身救主的忠臣的高尚之举,感人肺腑。
侍卫长闻言,虽觉王爷安危乃第一要务,但命令不敢违抗,且被殿下“悲天悯人”的姿态所动,立刻分出一两名身手好的侍卫,拼命杀开一条血路,去抢救那看似已遭毒手、倒在血泊中的林惟清。
而实际上,谢知白此刻冰冷的心中计算的却是:
林惟清若就此死了,而且是为了救他而死,那么——
第一,一个清流翰林、天子近臣为救宸王而英勇牺牲,足以在整个文官集团中激起对“幕后指使”(他几乎瞬间就断定与焦头烂额、嫌疑最大的三皇子脱不了干系)的滔天愤慨与同仇敌忾,这将是一把无比锋利的、足以彻底斩断三皇子政治生命的舆论利刃。
第二,林惟清如此“忠勇壮烈”的牺牲,可以完美地掩盖他今夜遇刺的所有细节和可能暴露的自身秘密,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和同情心都吸引到这位“忠臣”身上。
第三,一个死去的、被塑造成英雄的林惟清,其政治价值和煽动性,远胜于活着的、可能多嘴或失去控制的他。
至于林惟清本人的性命和其家人的悲痛……在谢知白此刻冰冷精确的权衡中,已彻底沦为可以计算、可以牺牲的政治筹码。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之外某处隐秘院落,正与那名年迈顽固、言语闪烁的前太医周旋,试图撬开其嘴、获取阿瓷旧案关键线索的萧寒声,心脏毫无预兆地猛地一阵剧烈抽搐!
那是一种近乎窒息的、强烈的恐慌与心悸感,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狠狠攥紧了他的心脏,令他瞬间脸色煞白,冷汗浸出。
“殿下……!”
他下意识地抚住心口,低呼出声,手中的青瓷茶盏“啪”地一声失手掉落在地,摔得粉碎。
这种源自灵魂深处、毫无缘由的剧烈不安与恐惧感前所未有!
他猛地站起身,周身杀气不受控制地溢散,吓得那老太医浑身一颤。
他再也顾不得眼前即将可能套取的口供,对属下扔下一句冰冷至极的“看好他,若有异动,格杀勿论!”便如一道黑色旋风般冲出房门,跃上院中骏马,朝着梅坞的方向疯狂挥鞭疾驰而去!
什么任务,什么线索,在殿下可能遭遇不测的巨大恐惧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刺客虽悍勇,但梅坞的守卫毕竟经过萧寒声精心布置且人数占优。
见侍卫援军不断涌来,合围之势将成,事不可为,刺客头领发出几声尖锐唿哨,残余的刺客在丢下几具同伙的尸体后,迅速借着夜色与复杂地形的掩护,如鬼魅般遁入梅林,消失无踪。
梅坞重新恢复了寂静,然而空气中弥漫的浓重血腥味,以及遍地狼藉、兵刃残骸和斑驳血迹,无不昭示着方才那场惊心动魄的厮杀。
谢知白失血不少,左臂那道深可见骨的伤口虽经紧急包扎,依旧剧痛难忍,鲜血隐隐渗出绷带。
他脸色苍白如纸,唇上毫无血色,但神智却异常清醒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冰寒的兴奋。
林惟清被侍卫拼死抢出,经过随行太医的紧急施救,万幸那刀柄重击和后脑撞击并未立刻致命,但伤势极重,一直陷入深度昏迷,气息微弱如游丝,能否救活、何时能醒,尚在未定之天。
谢知白忍着钻心疼痛,声音虚弱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冰冷厉色,对跪在榻前的侍卫长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