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第2页)
老臣王敬之那位素有才名的长孙,于藏书阁整理古籍时,不幸被高处坠落的沉重木匣砸中右腿,伤势严重,虽经太医竭力救治,恐日后行走难免留有残疾。
消息传开,闻者无不叹息,只道是天降横祸,英才折翼。
唯有王敬之府邸,笼罩在一片死寂的恐慌之中。
当夜,一封没有落款的密信被射入王府庭院,信上只有寥寥数字:
“此乃薄惩,勿谓言之不预。”
王敬之捧着那封信,看着孙儿剧痛昏迷的苍白小脸,老泪纵横,一夜之间仿佛又苍老了十岁。
所有的硬气与坚持,在家族血脉可能断绝的恐惧面前,彻底粉碎。次日,三司会审的公堂上,王敬之一改往日顽抗,面色灰败地承认了所有指控,将操纵粮市、囤积居奇的罪责一力承担,只字不再提太子。
太子一系闻言,初时大喜过望,以为危机解除。
然而,还不等他们弹冠相庆,另一道惊雷已骤然劈下!
那位以耿直愚忠闻名的御史大夫,于宫门外“偶然”拾获一份陈旧兵部文书,其上关于北境军饷的模糊记录与数额差异,隐隐指向了东宫某位手握实权的属官以及与东宫往来密切的边将。
这位御史如获至宝,不顾同僚“证据模糊、需谨慎”的劝阻,当即以最快的速度拟就一道措辞激烈的奏疏,直呈御前,痛陈军饷乃国之血脉,不容丝毫蠹虫侵蚀,请求陛下彻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
粮案未平,军饷案又起,且都隐隐指向东宫!
皇帝积压已久的怒火终于彻底爆发!御书房内传来惊天动地的砸瓷器的声响与雷霆般的怒斥。
当日,太子被传召入宫,据说在御前跪了整整两个时辰,出来时面色如土,几乎是被内侍搀扶回东宫的。
随即,皇帝连下数道严旨:太子禁足东宫,非诏不得出;
涉事东宫属官及边将即刻锁拿下狱,严刑审讯;
成立由内阁重臣与都察院、大理寺组成的钦案组,严查两案!
谁也没想到,原本看似僵持的粮案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突破,更没想到紧接着又爆出更骇人的军饷疑案!
东宫这座看似稳固的大厦,竟在短短数日内显露出倾覆之象!
城西别院,却依旧是那片死水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