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攻城(第1页)
大虞二百五二年,六月末。
卢信亲率大军挥师西进,直指江乘。经过三日激战,虞兵大败,溃不成军。
江乘及多处要隘,被义军一举拿下,遂士气大振。
江乘既克,兵锋转向丹阳。
如景谡所料,虞兵直接放弃了江乘一地,甚至可以说,放弃了江淮一带的防守。
然而,就在卢信以为,丹阳已是囊中之物时,却没想到在此栽了一个大跟头。
初时,卢信欲像夺江乘一般,正面强攻拿下丹阳。
却不料,丹阳守将徐昂虽然性情骄狂,但也知敌众我寡。面对义军的浩大声势,他临危不乱,下令全军坚守不出,硬生生扛住了义军数日来的猛烈攻势。
而此时,景巡所带的两千余人恰好赶到丹阳,与大军会合。
屡次强攻不成,卢信在营帐大发雷霆,斥责攻城士卒贪生怕死,不敢强攻。
此时,有人小声道:“若是先前采取诱敌之计,丹阳恐怕早就已经易主了。”
丹阳城防较江乘更加严密,强攻并非上策,只不过,卢信被先前的一时胜利蒙蔽了双眼。但此时,丹阳守军疲惫,绝不可再使诱敌之计。
眼下,要取丹阳,唯有两个办法。
一是继续强攻,但势必伤亡惨重;二是熬,也就是围困不攻,断掉水源与粮食通道,等到城中的人挨不住了,开城投降。
卢信闻言,便询问底下将士的意见。众人面露难色,一时拿不定主意。
围困之策虽能减免伤亡,可一旦虞军的援军赶来,他们才成了被围困的人。
这时,卢信身边的谋士出了一计:劝降。
如今天下局势,众人都心中有数,虞军大抵是真的暂时放弃了江淮一带的防守,徐昂的坚守也不过是徒劳,何不投降义军,保全性命?
徐昂在等援军的到来,哪怕这个希望渺茫。
卢信在忌惮虞朝援军的到来,哪怕这个可能性极小。
劝降之计若成,使得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上上策。
卢信闻言,当即点了一名以口才著称的谋士为使,令其即刻前往丹阳城下劝降。
不久,那谋士来到丹阳城下,高声宣示卢信之意并分析天下大势,指出虞朝气数已尽,负隅顽抗只会徒增丹阳军民伤亡。
然而,城楼上的徐昂听罢,非但未有丝毫动摇,反而怒极反笑。
他扶着垛口,朝着城下义军大营的方向,破口大骂:“卢信逆贼!休要在此假仁假义!尔等不过是一群乱贼逆党,也配谈天下大势?我徐昂世受皇恩,岂能与尔等为伍!”
使者试图再劝,望他顾及城中百姓的生死。只要徐昂开城归降,义军必以礼相待,保全其性命与部下安危,甚至许以高位。
徐昂却厉声打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徐昂既食君禄,便当尽忠守土!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尔等休再多言,有本事便来攻城!看我丹阳儿郎惧是不惧!”
劝降使者被骂得灰头土脸,无功而返。
消息传回义军大营,卢信脸色阴沉,帐内气氛一片凝滞。
徐昂拒降,不仅令他颜面尽失,更是伤及营中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