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政府的支持(第1页)
凛冽的寒风席卷着赣江两岸,但一则比阳光更炽热的捷报,如同惊雷般传遍了南昌城: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朝鲜战场取得第二次战役伟大胜利!一举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以南,收复平壤,扭转了朝鲜战局!”
与第一次战役胜利后那种带着些许意外和试探的喜悦不同,这一次,整个城市沸腾了。胜利的基调不再是“我们能挡住”,而是变成了“我们能打赢!”一种巨大的、坚实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
街头巷尾,人们争相传阅着《江西日报》上更详细、更鼓舞人心的战报。学校的师生走上街头,挥舞着彩旗,进行声势更大的庆祝游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声响彻云霄,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全民的信念和行动指南。
工厂的规模和生产热度,早已超出了它初创时那副简陋的模样。
车间里机床轰鸣,炉火熊熊,工人们穿梭忙碌,一派兴旺景象。
为了可以持续发展,增加后备力量,陈晓克又同意街道办事处送来10名学徒工。
这样下来,工厂就有小三十名职工。
原本有些冷清的前进厂,愈发的热闹起来。
中午吃饭时都要焖上一大锅的米饭。
而为了中午吃饭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陈晓克安排罗文昌在厨房边上搭建一个食堂。
也就是用竹木简单构建的竹棚。
还再增加一个后勤人员,协助他采购日常物资。
但快速的扩张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用水靠人工挑、通信靠人跑、电力不稳跳闸、原材料时断时续…这些基础性问题严重制约着产能的进一步提升和技术的攻坚克难。
一天下午,几辆挂着市工业局和供电局牌子的卡车开进了厂区。
沈局长亲自带队,身后跟着几名工程师和施工队的负责人。
“晓克同志!”沈局长一下车就招呼陈晓克,“过来看看,给你们厂送‘及时雨’来了!”
他指着带来的队伍,兴致勃勃地介绍:“这位是电业局的王科长,这位是电话站的李班长,这位是自来水公司的刘队。市里开了会,要加强工业生产,你们‘前进厂’现在是市里重点保障的机械维修骨干单位,局里不能再让你们为这些基础事操心费力了!今天给你们解决问题。”
“太感谢政府了。”
这个时代电力不稳是经常有的事,随着前进厂用电设备的增加,消耗功率不断上升,原有电力容量已经不足。设备开的多,就会跳闸。
陈晓克找过沈局长,沈局长跟陈晓克说他会尽量安排。
这不就带人给前进厂解决问题了吗。
第一场“及时雨”:电力的心脏——新变压器
电业局的王科长指着厂区角落那台嗡嗡作响、时常发烫的老旧变压器:“陈经理,你们这变压器容量太小了,根本扛不住现在这么多设备同时开。跳闸是必然的!局里决定,给你们换装一台容量翻倍的新变压器,单独给你们拉一条更粗的供电专线!保证以后你们所有机床全开,也不再掉链子!”
“太感谢了,这下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用电了。”
陈晓克还想着继续增加设备,要是不能解决电力,下一步的扩张就要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