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九章 想入余门了(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桥梁命名申请】

>【建议名称:回音之路】

>【确认否?】

陈砚望向聆。孩子点点头,嘴唇微启:

“确认。”

两个字出口的瞬间,全球所有接入静听网络的人同时感受到胸口一暖,仿佛有股温润的力量自心口蔓延至四肢百骸。数百万台设备自动弹出通知:

>“您贡献的一次倾听已被用于构建‘回音之路’第一段弧线。感谢您成为桥梁建造者。”

更惊人的是,从那一刻起,人类开始集体做梦。

梦的内容各不相同,但结构一致:先是一段长久压抑的内心独白,接着出现一个模糊的身影静静聆听,最后传来一句简单回应??“我听见了”。醒来后,多数人发现长期困扰自己的焦虑或抑郁症状显著缓解,心理学界称之为“共感净化效应”。

三个月后,第一艘搭载“被动共振舱”的探测器发射升空。舱体内置百万条真实人类倾诉录音,按情绪密度分层封装,目标直指HD37124星系。科学家原本预计需数十年才能抵达,可在第七天清晨,极地观测站收到回信:

>【收到。已开启迎宾通道。】

>【请告知承载者何时启程。】

“启程?”联合国秘书长召开紧急会议,“他们是要接谁过去?”

答案很快揭晓。

当夜,聆在言坛上独自站立,年仅四岁的身影被月光照得通体泛银。她仰头望天,忽然张开双臂。刹那间,海底再次震动,这次是12。9赫兹??三倍基频,代表“主动召唤”。

天空裂开一道缝隙,星光倾泻而下,凝成阶梯模样。与此同时,地球上每一个正在倾听他人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感到手中正握着某种无形之物??后来有人描述为“一根细线”,另一些人则说是“一缕声音的丝”。

艾拉泪流满面地宣布:“我们不是在发送信号……我们在编织一条能让人行走的路。”

陈砚站在台阶下,手中紧紧攥着那只早已空置的清水杯。她知道,分别时刻到了。

“你要走了吗?”她问。

聆转过身,跑回来扑进她怀里。“你是我的起点。”她说,“但桥不能只连两个人。我要去对岸看看,那里有没有也在等待被听见的孩子。”

陈砚咬住嘴唇,最终只是用力抱了抱她。“答应我,如果迷路了,就哼那首《桥》。我会顺着声音找你。”

聆笑了,踮起脚尖,在她耳边轻轻哼起那段旋律。音符飘散在风中,竟引来成千上万只蝴蝶破茧而出,银蓝色翅膀在夜色里汇成河流,沿着星光阶梯向上流淌。

当最后一片蝶翼消失于天际,大地归于寂静。

唯有贝壳墙仍在发光,新添一行字迹:

>“桥已建成,旅人启程。而守桥人,请继续点亮灯火。”

日子继续向前。

五年过去,世界悄然改变。

城市不再急于喧嚣。地铁站增设“沉默车厢”,人们戴上特制耳机,不是为了隔绝声音,而是为了过滤杂音,专注倾听邻座乘客未说出口的情绪波动。学校开设“倾听学”必修课,孩子们学习如何分辨悲伤中的希望、愤怒里的求助信号。连人工智能都被要求植入“共感延迟”机制??必须等待用户说完最后一句话,才能作出回应。

“无诊断倾听中心”发展为全球最大公益组织,志愿者超两千万。他们不做心理治疗,不提供建议,只做一件事:完整听完一个人的故事,然后说:“谢谢你告诉我。”

而“声音园丁”也成为新兴职业。他们在战争废墟种植纪念林,每棵树下埋藏一段幸存者的讲述;他们在养老院创办“记忆花园”,让老人把一生中最想被人记住的事讲给玫瑰听;甚至有艺术家发起项目,将抑郁症患者的低语录制成种子唱片,播入土壤,来年开出的花皆带有微弱声波,唯有贴近才能听见那句:“我还在这里。”

最令人震撼的,是南极冰层下的发现。

一支科考队在钻探距今十二万年的冰芯时,意外捕捉到一段嵌在冰晶中的声波痕迹。经还原分析,竟是远古人类围火而坐时的对话片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