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第2页)
这事儿是乌兰徵准了的。大燕现在跟贺阆关系缓和了,北镇也就没必要这样风声鹤唳。叛乱平了以后,乌兰徵让大司马提出一个章程来,北镇的军户要重新管理,再让尚书台想办法,迁民北上。年关一过,乙满就先调了一批人回来。戍边多年再加这次平叛有功,回来论功行赏,也是情理之中。
方千绪就又悄悄提醒了一句:“段锐也在其中。”
明绰原本已经持笔蘸墨,闻言顿了顿,墨汁如活物般,顿时从笔尖攀到了软毫末端。不过只是一顿,明绰就笑了笑。
“乙满还没忘了旧怨?”
“若要挟私报复,就该把段锐继续留在北镇,调回来才不对。”方千绪神色有些
严肃,“雍州军不在了,可段太后还在啊。”
“你是让她吓出心病了吧?”明绰抬眼调侃了他一句,然后又收敛了笑容,声音低低的,“你没见到她如今的样子。”
方千绪张了张嘴,似是还想说什么,但终究又闭上了嘴。乙满连贺儿氏都转头就抛,没道理会去跟落难的宿仇同榻而眠,段知妘已经翻不了身了。
对此,明绰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对此作何感想。乌兰徵对段知妘的残忍是她没有想到的,他是为了跟她证明什么吗?还是愤怒于这十五年段知妘都将他蒙在鼓里?他把女儿的死算在了段知妘头上了吗?他到底有没有在心里认下这个女儿?他有为了错过她短暂的一生而痛苦吗?他真的想要替她讨这个公道吗?她统统都不知道。
那天乌兰徵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在长秋殿留宿过。
皇后的权势并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影响。她要把人叫过来就叫了,她继续在长安施行当初在洛阳商定的户籍之策,也没任何人从中作梗。到皇后的寿辰、年节,还有上贡的日子,好东西也都是紧着皇后挑,待遇一如既往。
他们不吵架,因为明绰说了,她不在乎,所以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吵的。晔儿说不出话,乌兰徵也关心过,但明绰冷着他,乌兰晔也只有沉默,他讨了没趣儿,就不来了。明绰又忍不住想,是因为他对那个回不来的女儿愧疚吗?所以他才不在乎这个还活着的儿子了?可是这样想,她心里也难受。她不愿意去跟辉儿争这个风,只是在心里更怨乌兰徵。他对儿子的爱收回得好轻易,却非要说是因为爱她才对晔儿的行为失望。
但她也不吵。
她有的时候回想当年刚怀上晔儿的时候,还能跟乌兰徵那样大吵大闹,还能气得哭一个晚上,都觉得恍若隔世。夫妻做久了,就不会吵,也不会哭了。明绰想,其实她和乌兰徵就一辈子做这样的夫妻,也已经强过很多人了。
但是方千绪看着她,长叹了一声:“长公主啊。”
明绰听到这声“长公主”就翻了个白眼。方千绪年纪上来了,现在喜欢跟她倚老卖老,一旦这么叫她,就说明他又要来谈些私人交情层面的事情了。
果然,方千绪张口就是劝和:“你跟陛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呀……”
明绰头都懒得抬:“他纳新嫔妃了?”
“那倒没听说……”
“那我又没‘失宠’。”明绰刻意强调了后面两个字,“怎么就不是办法了?”
方千绪讨了个没趣,只好闭上了嘴,半晌,只道:“段锐回长安一事,皇后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尚书台虽有兵曹,但将领调任这种事归大司马管,方千绪的手只能伸这么长。
明绰笔尖又是一顿,好像认真地考虑了他这句话,然后轻声道:“跟冯濂之说一声,盯着乙满那边。”
方千绪低头应了一声。明绰把已经批完的上书叠好,又问了一句:“贺儿冲还是没消息?”
“听到些风声。”方千绪很惋惜,“这小子谨慎得很,让他跑了。”
那就是还没抓到。她让方千绪去抓贺儿冲,就是因为他受命在推行新的户籍之策。各地都在重新清点人口,若有逃犯流窜,方千绪会是第一个听到风声的人。
“臣多嘴问一句。”方千绪小心请示,“若是真的抓住了贺儿冲,臣把他……送回来吗?”
明绰抬起头,看了方千绪一眼。
“左公缺那点赏银?”
方千绪立刻低头:“臣不敢。”
“那你送回来干什么?”明绰低下头,继续看公文,说得轻描淡写,但毫无转圜余地,“抓到以后,就地诛杀,无赦。”
第112章
兴和十五年,段锐回到了长安,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当年雍州军的十几名旧部。乙满照章办事,论功行赏,将他们调入长安的羽林军中,好像已经彻底忘记了,当年就是段锐带着人冲进了丞相府,把他的养父砍成了七八块。连乌兰徵都夸了乙满一句。朝中上上下下都在给他找不痛快的时候,就衬得乙满办事儿格外靠谱。
明绰自然更加警觉起来,但冯濂之那边一直没发现什么异样。段锐回来之后去过一次承天寺,私下里喝了酒发两句牢骚,愤恨难平也都属于“人之常情”的范畴。等授了新职位,进羽林军领了兵,就再不提及段太后,闲来只顾与同僚喝酒玩乐,看起来已经完全把旧主抛到了脑后。
明绰对此只有一声冷笑:“他倒是在北镇修炼成精了。”
段锐要是去都不去一次,那就演得太过了,反叫人怀疑在藏着什么。但要是一直郁愤难平,难免也被人抓到把柄,于仕途不利。就得是这样恰到好处地念着旧主,又恰到好处地忘了旧主,才显得合情合理。
冯濂之:“皇后若是还不放心……”
明绰打断了他:“行了,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了。”
今春格外流年不利,沿着黄河多地水患,民不聊生。皇后正在推行的户籍新策自然很难继续下去,被损害了利益的各地豪强都抓住机会,疯狂反扑,各地此起彼伏地有叛乱,虽不成声势,但也烦人得很。
长安不比洛阳,不是皇后一个人说了算,朝中也有很多声音,认为皇后这个新策搞得民间管理混乱,水患已经证明了这不是什么好策,再推行下去恐怕要引起国家更多的动荡。明绰这段时间疲于应对,没工夫理会段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