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1页)
“画得很有张力。”温叙蹲在念安身边,指着画里的光影,“这里的明暗处理很巧妙,既突出了主体,又没忽略背景的氛围。”他从包里拿出个速写本,“我也画了张邻市老茶馆的草图,你看这里的屋檐角度,和老街的是不是有点像?”
念安眼睛一亮,立刻凑过去讨论起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建筑结构聊到光影运用,像对认识多年的忘年交。
沈怸和林漾、江辞站在旁边看着,雨过天晴的阳光落在三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他比我们那时候幸运,”沈怸轻声说,“刚起步就有这么多人陪着试错。”
“你当年也不差,”林漾笑着说,“能在巴黎的交流会上拿金奖,天赋早就盖过了试错的成本。”
沈怸摇头,目光转向正在和念安讨论图纸的温叙,嘴角扬起柔和的弧度:“那时候赢了比赛,心里只有空荡荡的得意,不像现在,看着他为了个屋檐角度和人争得面红耳赤,都觉得踏实。”他从口袋里拿出个小小的相框,里面是张两人的合影——在邻市修复的老茶馆前,温叙拿着图纸讲解,他站在旁边,手里举着支画笔,背景是爬满藤蔓的老墙,“以前总觉得艺术是孤舟,现在才明白,能有个人陪着划向同一个方向,才是最难得的。”
江辞递给他一杯刚泡好的桂花茶:“温先生对老建筑的理解很特别,不是简单的复刻,是带着尊重的革新。”
“他总说,改造老街区就像给老人做衣服,既要合身,又不能磨伤皮肤。”沈怸的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骄傲,“这次想借鉴老街的‘记忆档案’,就是觉得不该只留住建筑的壳,更要留住里面的生活气——就像你们画里的王师傅、张阿姨,他们才是老街的魂。”
中午在张阿姨的馄饨摊吃饭时,温叙拿出了详细的合作方案:“我们想在三个城市试点,建立‘老街区记忆工坊’,邀请当地的手艺人、居民一起参与,像念安这样的年轻人负责记录和创作,沈怸的工作室提供策展支持,而你们的社区美术馆,可以作为范本提供经验。”
张阿姨端来馄饨,听到这话,笑着说:“这是好事啊!让更多地方的老街都能守住自己的味道,比啥都强。”她给温叙多加了勺辣椒油,“你们城里来的先生不嫌弃就好,我们这馄饨没那么多花样,就是实在。”
温叙连忙摆手:“我就喜欢这实在劲儿,上次在邻市吃的机器包的馄饨,一点魂儿都没有。”
王师傅拄着拐杖过来凑热闹,手里拿着双新做的布鞋:“温先生,你帮我看看,这鞋底的花纹按老样式做的,年轻人会喜欢不?”
温叙接过布鞋,仔细看了看:“花纹很有特色,要是在鞋帮上绣点当地的地标图案,说不定能成年轻人喜欢的文创品。”他转头对念安说,“你看,这就是‘记忆’的转化,既守着根,又长着新枝。”
念安立刻拿出素描本,飞快地画起鞋样草图,沈怸凑过去,在旁边添了几笔装饰纹样,两人的笔尖在纸上碰撞出有趣的火花。林漾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沈怸是真的变了——以前的他总带着种“学院派”的疏离,如今却能自然地和少年讨论一幅草图,眼里的热忱纯粹得像个刚入门的学生。
下午,温叙去考察民俗体验区的改造细节,沈怸则留在美术馆看念安的画。他在那幅《蝉鸣里的修鞋摊》前站了很久,指尖轻轻拂过画纸边缘:“这画里的‘呼吸感’很好,是你教他的?”他问林漾。
“是他自己悟的,”林漾说,“我们只告诉他,画里要装着对人的牵挂。”
沈怸点头,从包里拿出自己的新画册,里面收录了他这两年的作品:有温叙在工地测量的侧影,有邻市老茶馆的清晨,有胡同里晒太阳的老人,每幅画的角落都有个小小的标记——温叙设计的建筑符号。“以前总追求‘独一无二’,现在才明白,‘彼此成就’更难得。”他指着画册最后一页,是幅未完成的画,画的是老街的雨景,两个模糊的身影撑着一把伞走在青石板上,“这是给温叙画的,他总说老街的雨有股‘乡愁味’。”
江辞端来两杯热茶:“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办婚礼?”
沈怸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明年春天,在邻市那座老茶馆办,温叙说那里的紫藤花开得像瀑布。到时候请你们来当证婚人,念安可以当伴郎。”
“一定去。”林漾和江辞异口同声。
临走时,温叙把一份详细的合作协议留给念安,上面用红笔标注了“尊重手艺人意愿”“保留生活私密性”等条款,和当年文旅公司那份生硬的方案截然不同。“我们走了,”温叙握住沈怸的手,“下次来,带紫藤花的种子,种在美术馆的院子里。”
“好,”念安说,“我会画下来,等你们来的时候看。”
沈怸回头看了眼美术馆的屋檐,雨痕在墙上洇出淡淡的水迹,像幅天然的水墨画:“林漾,江辞,谢谢你们。”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沉甸甸的真诚,“不仅是因为当年的事,更因为让我明白,好的感情和创作一样,都该像老街的溪水,既能各自流淌,又能相互映照。”
车子驶远时,念安突然指着车窗说:“看!沈先生在给温先生画画呢!”果然,后座的沈怸正拿着速写本,飞快地画着驾驶座上温叙的侧影,阳光透过车窗,在两人身上镀上层温柔的金边。
秋雨又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打在美术馆的玻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林漾和江辞站在门口,看着念安抱着合作协议兴奋地转圈,突然觉得所有的故事都在往温柔的方向走——沈怸找到了属于他的“共生”,念安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而他们,会继续守着这片土地,看着新的故事像雨后的春笋,一节节往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