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5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画框外的世界很大,有不同的轨迹,不同的风景,但只要心里装着牵挂,带着对彼此的尊重,哪怕隔着千里,也能像老街的溪水和青石板,在时光里相互滋养,长成最动人的模样。

他们的故事,和沈怸他们的故事,终将在“守护”与“成长”的主题里,交织成一首更绵长的歌。

紫藤架下的约定与画页间的长卷

春分的风带着暖意拂过老街,社区美术馆院子里的紫藤花架抽出了新绿。

赵念安踩着梯子,小心翼翼地给藤蔓绑上牵引绳,十八岁的青年身形挺拔,袖口卷到小臂,露出和林漾相似的利落线条。

他手里的银质向日葵戒指在阳光下闪着光,那是江辞送他的成年礼,此刻正随着绑绳的动作轻轻晃动。

“当心点,别摔下来。”林漾站在梯子下扶着,仰头看着他。这几年念安长得飞快,已经比自己高出小半头,画技也日渐成熟,去年在上海的“城市记忆”展上,他的《老街晨昏速写》被评委称赞“带着时光的体温”,回来后更是成了老街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

“没事的林叔叔,”念安低头笑,露出两颗小虎牙,“上周帮王爷爷修鞋摊的遮阳棚,比这高多了。”他绑好最后一段藤蔓,从梯子上跳下来,拍了拍手上的灰,“沈先生说他们下周来,带紫藤花种子,说要亲手种在这里。”

江辞从画室出来,手里拿着两幅装裱好的画:“正好,把这两幅挂到‘记忆角’去。”画的是沈怸和温叙——一幅是两人在邻市老茶馆前讨论图纸,紫藤花落在温叙的设计图上;另一幅是沈怸给温叙画肖像,背景是他们刚修复的老教堂穹顶,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两人身上投下斑斓的光。

“沈先生看到肯定很高兴。”念安小心地接过画,眼里带着期待。自从去年确定合作后,他和沈怸、温叙几乎每周都要通电话,从老街区改造聊到绘画技巧,沈怸总会耐心指出他画里的不足,温叙则教他用建筑透视的方法观察老街的结构,两人的指点像春雨,让他的画渐渐有了更厚重的质感。

张阿姨端着刚蒸好的青团走进来,蒸笼里飘出艾草的清香:“念安,快尝尝,新做的豆沙馅,给沈先生他们留了两盒,让他们带回去尝尝鲜。”她看着院子里的紫藤架,笑着说,“等花开了,就在这底下摆张桌子,喝茶画画,多惬意。”

王师傅也跟着进来,手里拿着双新做的布鞋,鞋面上绣着小小的向日葵:“给温先生做的,上次听他说喜欢老街的手工布鞋,这鞋底子纳了三十层布,穿着舒服。”

念安接过布鞋,眼眶有点热。他知道,这些老街的长辈们早已把沈怸和温叙当成了自家人,就像当年接纳林漾和江辞那样,用最朴素的善意,把外来的朋友织进老街的肌理里。

周三的下午,沈怸和温叙果然来了。他们开着辆越野车,后备箱里装满了东西——有给念安的进口画材,给张阿姨的南京桂花糖,给王师傅的修鞋工具,还有几包沉甸甸的紫藤花种子,用牛皮纸袋装着,上面贴着温叙写的标签:“此品种耐阴,适合架下生长”。

“这是我们在邻市老茶馆附近采的种子,”温叙笑着说,“那棵紫藤有上百年了,花开的时候像紫色的瀑布,希望种在这里也能长得好。”

沈怸则拿出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是他和温叙拍的“老街区改造记录”:“你看这张,苏州平江路的老药店,我们保留了原来的柜台,只换了新的照明,既方便顾客,又不失古韵。”他翻到另一页,是北京胡同里的咖啡馆,“这家老板是做木雕的,我们帮他在墙上做了个展示架,既卖咖啡,又能展示他的手艺,生意好得很。”

念安看得眼睛发亮,立刻拿出自己的素描本,把那些改造细节飞快地画下来:“温先生,您看我们老街的民俗体验区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把张奶奶的馄饨摊和手作铺子打通,做个‘老街味道’体验区,让游客既能吃馄饨,又能学做向日葵挂坠。”

温叙点头:“这个主意好,我来画张草图。”他从包里拿出绘图板,沈怸立刻凑过去,帮他扶着板角,两人头挨着头,低声讨论着尺寸和动线,阳光透过紫藤架的新叶落在他们身上,像撒了把碎金。

林漾和江辞站在旁边看着,手里端着张阿姨泡的菊花茶。“你看他们,”林漾轻声说,“越来越像老街的人了。”

“是老街的温度把他们融进来了,”江辞笑着说,“就像这紫藤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就能扎根生长。”

下午,大家一起在院子里种紫藤。念安挖坑,温叙放种子,沈怸填土,林漾和江辞浇水,张阿姨和王师傅在旁边指挥,说“种子要埋三寸深,浇水不能太多”,像群协作多年的老伙计。沈怸不小心把泥土蹭到了温叙的脸上,温叙笑着抹了他一脸,两人闹作一团,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种完种子,沈怸突然从包里拿出个丝绒盒子,打开来,里面是两枚银质戒指,上面刻着缠绕的紫藤花纹:“我们下月初结婚,就在邻市的老茶馆,想请你们来做证婚人。”他把其中一枚递给温叙,温柔地戴在他的无名指上,“这戒指的花纹,是按那棵百年紫藤的藤蔓刻的,寓意长长久久。”

温叙也拿起另一枚,给沈怸戴上,眼里的笑意像盛了星光:“本来想请你们去南京办,但老茶馆的紫藤花开得正好,想着在那里结婚,既有老味道,又有新开始,特别有意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