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0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林漾无奈地摇摇头,江辞却握住他的手,在他掌心轻轻画了个圈——那是他们之间的暗号,意思是“我记得”。他确实记得,那是个初夏的午后,林漾发着低烧,脑子昏沉,却非要画完那幅《夏日溪边》,把太阳涂成了嫩绿色,还振振有词:“这样溪水看着就更凉了。”

后来那幅画被江辞收在画筒最底层,每次翻出来,都能想起林漾烧得发红的脸颊,和自己偷偷在画角添的只绿色小青蛙。

雪停的时候,阿吉已经画好了半本画簿,有老街的雪,有壁炉的火,还有林漾

春溪涨时的絮语与画纸上的新程

惊蛰的雷声刚过,老街的溪水就涨了起来,哗啦啦地漫过青石板铺就的溪岸,把岸边的鹅卵石洗得发亮。

社区美术馆的画室里,赵念安正趴在窗台上,对着溪水写生——画里的浪花卷着片樱花瓣,打着旋儿往前跑,笔尖的淡蓝色晕染得恰到好处,像能听见水流的叮咚声。

“这浪花的弧度改得好,”林漾端着杯刚沏的明前茶走过来,茶雾在他眼前氤氲开,“比上次的草稿多了三分‘野’气,符合春溪的性子。”他看着念安笔下的樱花瓣,突然想起多年前,也是这样的春日,江辞在溪边捡了片樱花,夹进他的速写本里,说“让它替我们记着这溪水”。

念安抬头笑,鼻尖沾了点淡蓝颜料:“是阿吉教我的!他说草原的河水涨起来时,浪头会带着草籽跑,画的时候要让线条‘跟着草籽走’。”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是阿吉在草原溪边画的速写,浪花里果然藏着细小的草籽,用米白色颜料点染,像撒了把碎星,“他说等我们去西北,要带我们看‘会开花的河’。”

江辞从库房抱来卷新的宣纸,纸卷上还带着松墨的清香。“温叙寄来的设计图到了,”他把宣纸放在长案上,展开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想在溪边加座木栈道,用老街的旧木料做,既不挡着水流,又能让游客近距离看浪花。”

念安立刻凑过去,手指点在图纸的某个角落:“这里得留道缝隙,让樱花瓣能从栈道底下钻过去,就像画里这样!”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飞快地添了几笔,线条灵动得像溪水里的鱼。

窗外的溪水还在涨,偶尔有花瓣或枯叶顺流而下,像封封寄往远方的信。张阿姨挎着竹篮走进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青团,艾草的清香混着水汽漫进画室:“念安,快尝尝新做的艾草青团,里面裹的是豆沙,你小时候最爱抢这个吃。”她看着墙上念安新画的《春溪樱语》,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画框,“这水画得跟真的似的,看着就凉快。”

提到小时候,念安突然从画筒里抽出张泛黄的速写,是他十岁时画的——溪水瘦瘦的,岸边的樱花树也没现在茂盛,两个模糊的身影蹲在溪边,手里拿着根树枝逗鱼,那是林漾和江辞。“那时候总觉得溪水好小,”他笑着说,“现在才知道,是我长大了。”

林漾看着那张画,恍惚间仿佛回到十年前。那时的念安还没画架高,总爱跟在他们身后,踩着他们的脚印走,画速写时会偷偷把他们的影子画得挨在一起,说“这样暖和”。如今的他已经能独当一面,画里的溪水有了自己的脾气,画里的故事也有了更辽阔的底色。

“沈怸他们下周来,”江辞研着墨,墨条在砚台上磨出细腻的黑,“说要带法国建筑师的团队来考察,想把老街的‘溪岸保护模式’用到巴黎的塞纳河畔改造里。”

念安眼睛一亮:“那我得把《春溪图谱》画完!从惊蛰的涨水到清明的落樱,都画下来,让他们知道老街的溪水每个月都有新样子。”

午后的阳光渐渐暖了,透过窗棂落在宣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漾和江辞坐在案前,合作画一幅《双溪汇流》——林漾画老街的溪,灵动婉转,带着樱花的粉;江辞画西北的河,雄浑开阔,带着向日葵的金,两条水脉在画纸中央交汇,溅起的浪花里,既有江南的柔,也有塞北的刚。

“你看这里的浪头,”江辞握着林漾的手,引导着他的笔尖在纸上游走,“要带着点西北的劲儿,才显得‘汇流’的意思。”他的掌心温热,带着常年握笔的薄茧,林漾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指尖的力度,像在传递某种无声的默契。

林漾的脸颊微微发烫,却没有抽回手。这样的合作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从最初的生涩试探到如今的心意相通,他们的笔触早已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这画里的双溪,早已分不清谁是谁的支流。

“当年在巴黎,你教我画塞纳河,”林漾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纸上的水,“说‘波浪的弧度要像微笑的嘴角’,现在倒好,教我画浪头要‘带劲儿’。”

江辞低笑,气息拂过他的耳畔:“那时候怕你想家,想让河水都带着点甜;现在想让你知道,我们的水既能绕着青石板转,也能朝着远方跑。”

念安在旁边看着,突然拿起画笔,在汇流处添了两只并肩的鸟,一只羽毛带着樱花的粉,一只带着向日葵的金,翅膀都沾着水珠,像刚从浪里飞出来。“这样才对,”他得意地说,“水在一起,鸟也在一起。”

傍晚整理画稿时,林漾在旧画箱里翻出个锦盒,里面装着枚小小的玉鱼,是当年江辞在苏州给他买的,玉质温润,鱼鳍的纹路清晰可见。“还记得这鱼吗?”他把玉鱼放在阳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你说‘鱼在水里游,就像我们在画里走,永远不分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