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看着他们自然的互动,林漾突然想起周老先生说过的话:“好的感情就像老槐树,根在土里,枝桠在风里,看着各自生长,其实地下的根早就紧紧缠在了一起。”以前不懂,此刻看着眼前两对伴侣,突然懂了——无论是他和江辞这样扎根老街的,还是沈怸和温叙这样四处采风的,只要根是相缠的,在哪里都是家。

临走时,沈怸送给他们一本新画册,是他和温叙合作的《城市与乡愁》,一半是沈怸画的市井烟火,一半是温叙设计的老建筑改造图,扉页上写着:“致林漾、江辞: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守住心里的光。”

林漾把画册放进“老街记忆”档案柜,和周老先生的画册、沈怸以前的作品摆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户,在档案柜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在为这些不同的故事镀上金边。

念安凑过来看热闹,指着画册上沈怸和温叙的合影:“他们看起来很配。”

“嗯,”林漾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就像向日葵和太阳,总能找到最舒服的距离。”

江辞走过来,从背后轻轻环住他的腰,下巴抵在他发顶:“在想什么?”

“在想,”林漾转过身,看着他冰蓝色的眼睛,“我们的故事,好像又圆满了一块。”

江辞低头吻了吻他的额头,槐花的香气落在两人鼻尖:“不止,还在继续圆满。”

槐树下的光影慢慢移动,展厅里的画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林漾知道,这次重逢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他们会继续在老街画下去,沈怸和温叙会在不同的城市寻找灵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带着对生活的热爱,慢慢走向更远的未来。

而那些曾经的交集与波澜,最终都化作了画笔下的养分,让彼此的故事长得更加枝繁叶茂。属于他们的篇章,还在继续,在槐花的香气里,在画笔的沙沙声里,在每个平凡而温暖的日子里,缓缓铺展。

蝉声里的接力

夏至的蝉鸣把老街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时,社区美术馆的院子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

赵念安穿着洗得发白的旧t恤,蹲在向日葵花丛旁,小心翼翼地把一枚银质向日葵戒指套在自己的小指上——那是江辞送他的十八岁礼物,比林漾和江辞手上的那对小了一圈,内侧刻着“守”字。

“戴好了?”林漾蹲在他身边,看着少年指尖微微发颤,忍不住想起多年前江辞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的模样,阳光也是这样落在戒指上,闪着细碎的光。

念安用力点头,指尖反复摩挲着戒指内侧的刻痕:“林叔叔,江叔叔,我真的可以吗?”他指的是接手“老街画坊”的事——赵宇和李薇决定搬去邻市照顾生病的老人,把经营了十几年的画坊托付给了他,而社区美术馆的部分展览策划,也交由他来尝试。

江辞递给他一本厚厚的素描本,封面已经被磨得发亮,是念安从十岁开始用的,里面画满了老街的四季:“你画了八年老街,比我们刚回来时还要熟悉这里的每棵树、每块石板。”他翻开最后一页,上面是念安上周画的《蝉鸣里的修鞋摊》,王师傅坐在树荫下打盹,鞋楦旁放着半杯凉茶,蝉蜕落在画纸边缘,细节生动得像能听见声儿,“这画里的温度,就是最好的答案。”

张阿姨端着盘冰镇西瓜走进来,把最大的一块塞进念安手里:“傻孩子,有啥不可以的?你从小在美术馆爬着长大,闭着眼睛都能画出老槐树的样子。”她擦了擦眼角,“想当年你爸拍照片总把你当模特,现在倒好,你要成老街的‘活档案’了。”

王师傅拄着拐杖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用了几十年的老鞋楦:“这个给你。”他把鞋楦塞进念安怀里,“画画和修鞋一样,得沉下心,不能急。你看这鞋楦,磨了三十年才这么顺手,画也是,得一笔一笔磨出来。”

念安抱着鞋楦,眼眶突然红了。他看着眼前这些看着自己长大的人——林漾教他握笔,江辞教他调色,张阿姨总在他画累时递来热馄饨,王师傅会把修鞋时的边角料攒起来给他当画材——这些碎片般的温暖,早已和老街的蝉鸣、槐香、青石板的纹路一起,刻进了他的骨血里。

“我会好好画的,”念安的声音带着变声期的沙哑,却异常坚定,“会把张奶奶的馄饨摊、王爷爷的鞋楦、林叔叔江叔叔的画,还有老街的每只蝉、每片叶子,都画下来。”

蝉鸣突然变得响亮,像是在为这个承诺鼓掌。林漾看着少年眼里的光,突然想起自己十八岁那年,背着画板离开老街时的心情——既有对远方的憧憬,也有对故土的牵挂。而念安的十八岁,选择了扎根,选择了守护,这份笃定,比当年的自己更动人。

下午,沈怸和温叙意外地来了。他们刚从邻市的古建筑修复现场过来,身上还带着点灰浆的气息。“听说念安要接手画坊,特意来道贺。”沈怸递给念安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是支德国产的素描铅笔,笔杆上刻着朵小小的向日葵,“温叙说这牌子的铅笔适合画细节,送给你。”

温叙笑着补充:“我们在邻市看到赵宇夫妇了,他们说念安比当年的林漾还执着,画起画来能忘了吃饭。”

念安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把刚画的《美术馆的午后》拿给他们看——画里的林漾和江辞坐在壁炉前整理画稿,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戒指的反光在画纸上投下两个小小的圆点,像两颗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