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第9页)
多年来,他不断地在各种游记中积累西北异族的诸多风俗习性,连着数年组织商队游走在西北草原上购置牛羊提高牛羊价格,诱使戎人减少战马的饲养……最后终于将擅长骑射的戎人彻底击溃。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在谋夺夫人的喜爱这一事上,他向来是最有耐心的。
目光再次落在案上的那张花里胡哨的拜帖上,褚峻眼底微寒,淡淡吩咐。
“将拜帖原样送回去,以后戴氏的拜帖不要递到王妃面前。”
水往高处走,那些攀附的小心思以前他不在意,可如今有了夫人,却不得不在意。
几个舞姬是被精心调教出来的,吐露出来的事不少,如今既然有人冒了头,他也不介意让对方成为杀鸡儆猴中的那只鸡,解决那些明里暗里想要给自己夫人添堵的攀附心思。
**
盛京,姚府。
“今日朝堂上,又有人提起召平北王回盛京封赏一事了。”
姚伯羽饮了一口热茶,待驱散了身上的寒意了,才悠哉悠哉地开口。
北伐结束,冀州军大胜,没了草原戎人的威胁,二十余万的冀州军盘踞在大周西北,宛如一头虎视眈眈的壮年雄狮,给盛京带来巨大的威胁,让整个朝堂上下都陷入了一片焦灼。
没了北戎这个牵制,如今冀州军已经彻底成为大周的心腹大患了。
因此在收到了北伐胜利后不久,朝堂上便有人提议宣召平北王回京封赏,可大多都被姚伯羽等人用还需要清理打扫西北战场的理由搪塞过去了。
而如今北伐战场的打扫已经接近尾声,保皇一派的臣子再次蠢蠢欲动,请求陛下下旨将平北王召回盛京的奏折早已堆积如山,即便是姚伯羽也有些挡不住了。
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小皇帝的圣旨很快就下来了。
思及此,姚伯羽放下手里的茶盏,看向一侧的男子,“如今小皇帝身边是谁在授课?”
才下值不久,林樟身上还披着薄甲,他眉目沉冷,闻言思虑了片刻,回道,“如今给小皇帝授课的有三位,其中两位来自于太后母族,还有一位出自朝臣举荐。”
明面上是朝臣举荐,实际上却是太皇太后的人。
小皇帝是两位后宫之主垂帘听政的底气,谁都更想让小皇帝亲近自己,因此小皇帝身边伺候着的奴仆也大多出自两位后宫之主……只是有着血脉上的天然优势,和太后相比,太皇太后自然就落了下乘。
不过没关系啊,太皇太后想要亲近小皇帝,他完全可以出手帮一帮对方,姚伯羽笑意吟吟,再次悠哉悠哉地饮了口茶汤。
这盛京的水,还可以再浑一些。
第117章第117章“儿臣给母后请安……
“儿臣给母后请安。”
“皇儿今日怎么过来了?”
太后放下手头上的东西,看着行礼问安的小皇帝,面露笑意。
小皇帝一袭玄色常服,原本稚嫩的脸庞也褪去了青涩,多了几分威仪,闻言敛眉恭敬道,“近来天气渐凉,寒风萧肃,儿臣拜见母后,还望母后天凉加衣,多加保重身体。”
“皇儿有心了,母后一切都好。倒是皇儿,如今日渐寒凉,让太医每三日请一次平安脉,也好让母后安心……”太后面露欣慰,同样说着了一些嘘寒问暖的话。
小皇帝敛眉认真地听着,时不时颔首应承,这对大周至尊至贵的母子,看似温馨中又带着生疏。
小皇帝并没有待太久,很快就离开了,太后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心里逐渐浮现出几分复杂,而后又很快被压下,又垂眉看着手里的名册,直到看得双眼昏花,才不得不放下。
恭身立于身后的嬷嬷见状,几步上前按上太后的额,边按着边宽慰道。
“都快正午了,娘娘不如歇一歇,陛下如今年岁尚小,成婚也不急于一时,况且当初不是已经下旨,让定远侯家的女郎入主中宫……”
“怎么会不急。”
太后倚着椅背,闭上眼,打断了嬷嬷的话,语气里带着说不出的焦躁,“定远侯远走交州,他女儿也被他送走了,你看着他是想要遵旨的意思吗?”
明面上是生怕年幼的女儿叨扰了太后和太皇太后,实际上却是借着孝道推脱了将人送进宫教养一事,更是一转过头就将人送出了盛京,将所谓的赐婚嫌弃地明明白白。
可惜如今皇室势微,定远侯手里握着一部分兵权,倒不能撕破脸……至少也不能明面上撕破脸面。
太后眼睛微眯,眼底掠过一丝寒意,随后拂下嬷嬷的手,又重新看起了名册。
平北王,定远侯,太皇太后……一个个如同虎狼一般,虎视眈眈,她和她身后的邹家,还需要更多的筹码。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