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2页)
去厨房帮忙端饭的不止他们两个。
此时的厨房里可以称得上是人满为患。
毕竟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吃上猪肉,今天却能吃上,谁也不会想要落于人后。
苏软软原本是真的想帮忙的,可是前面全是人,她连厨房都进不去,只能放弃,和傅闻璟一起退出了厨房。
他们这边地处中北方,不仅吃面也会吃米,但是他们这边不种稻子,米都是别的地方运过来的。
城里人想要吃米了,拿着粮票和钱就能去买,村里人就没这个条件了。
有城里亲戚的,多给亲戚点钱,能让亲戚帮着买点。
没有亲戚的,就只能自己去黑市逛一逛,也不一定都是拿钱买,以物换物也是可以的。
傅家也有一些白米,都是碎米,基本都用来煮稀饭了,不会蒸来吃。
他们中午偶尔蒸米饭,吃的都是二米饭,是高粱米和小米一起蒸出来的,其实也就是杂粮饭。
这种米饭的口感比不上白米,但果腹感比较强。
能吃上夯实的二米饭,已经是家里条件好的人家了。
傅家今天中午吃的就是这样的二米饭。
米饭是家常吃的,没什么稀罕的,让人稀罕的是今天的菜里放了肉。
三斤五花肉不算少,可架不住傅家人多。
我媳妇儿当然跟我一起走
三斤肉也不可能一顿吃完,那太奢侈了。
苏软软是把肉交给了刘秀娥,但王毛妮知道之后就去了厨房,把五花肉上面的大块儿肥肉都切了下来,熬成了猪油。
猪油比较耐放,以后炒菜的时候用一点儿,素菜也能多点子肉香。
剩下的瘦肉,一半放进了碗柜里,另一边才是中午吃的。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吃到肉,王毛妮让刘秀娥把肉全都切成了薄片,和豆角茄子和辣椒一起炒。
刘秀娥也快四十的人了,做了二十多年的饭,还是有点刀工在手上的,肉都片的极薄,和别的菜混在一起,挑都不好挑。
当然,也没得挑。
一人舀一勺子菜,直接盖在米饭上拌着吃,能舀到多少肉全凭运气。
多了就偷着乐,少了也不能说什么。
不过这也不是完全凭运气的。
舀菜的是刘秀娥,她拿着勺子抖来抖去,让苏软软回想起了前世学校食堂的打饭阿姨。
虽然年代不同,地点不同,但是在抖勺子这件事儿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