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4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甚至还查到了,这支军队杀了原本的云王祭旗。

云王已死,他的那些孩子却还活着,而且大半落入了起义军手里,起义军杀了一部分,留了几个,现在正好得用,他们打算奉其中一个年幼的孩子做新的云王,以此来招揽云王旧部,希望能依靠云王旧部的力量,对付景昌。

这是懦弱的表现,显然起义军也在害怕景昌的军队。

谁能不怕呢?没看以往和云国要好的宁国,这次全程一句话都没说,半个字都不敢吐出来,生怕被景昌给盯上,原本的云宁之盟,是被多少人津津乐道的盟约,不少人都觉得这个盟约能结两国百年之好。

结果连十年都没撑过去,就宣告破裂了。

宁国不乐意掺和云国的乱摊子,起义军又害怕和景昌的军队直接撞上,所以现在就呈现出一副颇为诡异的局面,起义军拥护新云王继位,口口声声说忠君之事,希望新云王能报杀父之仇,带领云王旧部去攻打胡幼安。

好似起义军从头到尾都忠心耿耿,那些破城屠城的事情,都不是他们干得一样。

新云王与云王旧部则连连退却,死也不肯说一句胡幼安的不是,云王祭旗这事儿像是从未发生过,所有势力都缄口不提。

沈知微都无语了,怎么这些诸侯王怂成这样了?以前一块称王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么怂的!

景昌现在不惧跟任何势力直接对战,但若是所有势力都避战,沈知微还真有点儿头疼了,总不能人家老老实实关上大门过日子,她像个土匪流氓一样,踹门闯进去就□□吧?

景昌是正规军队,不是地痞流氓!

情况有些令沈知微头疼,不过沈知微没在前线,前线战场上的将军如何做选择,才是改变局势的关键。

胡幼安面对这种情况,不慌不忙,她和杜鹃之前讨论的时候,其实讨论过这种情况的发生,当时两人一致认为,此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很小,怎么可能所有人都那么怂?好歹一个个不是一方霸主就是一国之君,骨气呢?

骨气在活命面前是没有的,这点胡幼安是高看他们了。

问题不大,胡幼安直接派出使者,开始“游说”。

名为游说实际上是到处找事儿,今天烧了别家的府邸,明天抢走他人的钱财,后天又当面冒犯了谁的祖宗。

做得事那叫个人神共愤,只要没当场死了,就往死里作。

胡幼安帐下有不少这种“疯子”,他们身体比较差,在沙场上立功的机会很少,现如今入伍的人,人人奔着军功封爵,没法立功就永远不可能封爵,所以他们愿意铤而走险,用自己的命去立一份战功,就算他们死了,他们的家人也能享上这份战功的福。

看着前线传回来的军报,沈知微瞅着那些使者的举动,莫名觉得有些眼熟。

是你们吗?大汉的使臣?

反正不管怎么说,使者一死,胡幼安立马有了出兵的理由,忍得住的那是绝世老王八,忍不住的,等待自己的就是被景昌占领的结局。

沈知微现在的脾气比以前好一点儿了,以前她是绝对不会给王公贵族留活口的,现在她会留一点儿,然后将这些王公贵族往关外赶。

外头还有很大的天地,沈知微的商队在外头也摸清了一些国家的底细,依沈知微看来,外国的发展进程比起如今的大周要慢了不少,这些诸侯王在大周时失败者,到了外国,那就是降维打击。

沈知微现在没工夫去管那些外国,但是等以后,国内的仗打完了,迟早要打到国外去,到时候总不能还到处派使者作死,以此来得一个师出有名,不是不行,是多少有些滑稽了。

堂堂大国,动兵时哪儿还用费那么大劲啊,自然该轻松一些。

所以先让那些诸侯王的王室成员与忠臣过去,届时不管是他们非常有出息的割据一地,重立为王,还是非常没出息的被杀了,都可以成为以后大周名副其实出兵的借口。

立国了,那是自古以来同为一家,收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死了,那是血脉相融的亲人死在了异国他乡,是外国的蛮夷结下了仇恨,必须杀之以肃清恩仇。

没死,混得一般,那就是外国蛮夷故意怠慢,要讨个公道,没死,混得还可以,就是没有立国,那是故意与外国蛮夷勾结,野心勃勃日后还要再攻大周,必须扼杀威胁于摇篮之中。

反正沈知微有一百个理由,让这些家伙为她发光发热。

胡幼安这一战,就从年初打到了年尾,过年的时候也没能回景昌,而是在外头过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