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1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太宰之位倒是可以给他,你之后去做首辅?又或者是太傅?”

沈知微在两者之间犹豫,首辅的位置是之前她就想给闻桃的,只是起初首辅之位是给妫央准备的,现在妫央回来没当上首辅,闻桃先当上,两人肯定会对上,不利于团结。

太傅之位倒是挺适合闻桃,又能子承父业,又能发挥她的优势。

闻桃也倾向于当太傅,首辅之位先空着比较好,因为内阁还是没有建起来,当了首辅估计会比当太宰还忙。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琼玉去永明城当郡守,她原本的官职由底下人顶上,妫央回来继续当太宰,之后内阁建成,可以让他当上首辅,闻桃调去当太傅。

太傅现在其实只是一个虚职了,闻桃真正的官职是国子监监正,主要是搞教育的,沈知微想了想,又将御史台划给她了,以后还可以去当言官。

闻桃当言官可太合适了,沈知微一直觉得闻桃有点儿过于正经,崇尚君子之风,做事风格光明正大的,看不惯一些阴私,就会直接说出来。

当言官御史那是专业对口。

而且朝中有许多官员都和闻桃有一些联系,闻桃要是弹劾他们,他们不敢当没看见,肯定会老老实实改,沈知微觉得这样一来能减少自己的工作量,还能肃清朝堂风气,一举两得。

闻桃也觉得挺好,这两个官职比起当太宰的时候,那是事少还清闲,不用她天天去跟一堆人打交道,真是救了她一命。

妫央和琼玉也都很满意,吏部升官的小吏也很满意。

大家都满意的时候,总有人会不满意,比如景昌的老臣,比如诸侯王。

老臣们先是看着胡幼安一飞冲天,接着看着闻桃妫央等人崭露头角,现在连科举的学子都登上了大舞台,而他们手中能把持的权力越来越少,自己几乎要被沈知微架空,年轻人全踩在了他们头上,他们能满意才怪。

诸侯王的不满则由来已久,以前是针对沈知微这个天命所归,名正言顺压在自己头上的天子,现在加上了北王。

安王安濯此刻就很不高兴。

之前他出去跟北王搞竞赛,结果后院起火,几个大国联合小国一起叛乱,将他打得抱头鼠窜,差点儿没命,连相国安渠的命都搭进去大半,伤了元气,叫安国一时颓废不少。

后来他养精蓄锐,不敢冒头,自认为吃了不少苦头。

看见北国被景昌打下不少城池的时候,他还挺高兴,觉得自己比北王强,之前那么折腾,他也不过是少了几个之前打下来的小国,安国本来的领土没有什么损失。

结果谁知道,北国就那么不堪一击,被景昌堵着家门口打,而他的相国,养好伤后不良于行的安渠竟劝说他要去支援北国!

支援自己的昔日仇敌,就算是为了安国,安王也被恶心的够呛。

诸侯王们空前一致的团结……

更叫安王受不了的事情还在后头,北王在各国联军的帮忙下保住了北国剩下的疆土,结果因为打仗,没钱重建了。

等下次景昌再来打,北国可能都没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

真要是下一次北国被打下来,那其余国家这回还费什么事啊。

沉没成本让这场援助硬是拖到了战后,再不愿意,安渠也得捏着鼻子认了,给北国送钱送粮送人。

结果前脚他送过去了,后脚一则谶言传遍天下,北王这个差点儿亡了国的蠢货成了天命之主,全天下的诸侯王都得被北王给压一头了。

这如何能叫安王满意?他不光不满,他还暴躁,生气,恨不得领兵出征,先景昌一步将北国给吞下去。

最后还是安国相国安渠劝住了安王,跟安王一通解说,说北国是安国与景昌中间的战场,这战场不在北国,就得在安国国内了。

战场在谁家,谁家受不了,所以为了安国以后着想,在安国还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之前,北国这层屏障绝对不能坍塌。

道理安王都懂,但这不妨碍安王生气,更不妨碍他气得成宿睡不着觉。

这种憋屈的感觉,真的是从未体会过的,当年安公寿被闻桃一篇赋骂得卧床不起时,安王濯也同样觉得憋屈,但事情不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他憋屈的有限。

现在真正让他来面对无法回避的困难时,他多少和当年的父亲共情了,原来敢怒不敢言是如此难受啊!

“相国,难道真的不能对付北国吗?这些年来,我安国与北国交战多次,明里暗里的争锋更是从未停歇,怎么就突然要去全力支援北国了?而且那则谶言你也听见了,全天下的诸侯王都听见了,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北国崛起,一统天下吗!”

安王实在是受不了了,最近他甚至能在王宫里听到一些宫人在聊那则谶言,宫人们在担忧自己的未来,如果安国真的灭亡,身为安国大王身边的宫人,他们都得陪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