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2页)
沈知微吃完最后一口,擦了嘴漱了口,才缓缓开口道:“税收只要不流向别人的口袋,国家和庶民都不会穷。”
只是以往太多世家圈地圈人,导致国家的税收一降再降,当低税收无法维持国家运转,剩下少数的庶民就得承担平摊后过于高昂的税。
再加上还有贪官污吏以及喜好奢靡的君王,这就会导致最底层庶民更加难以维持生计。
想到这儿,沈知微开始真心实意开始为安国和北国担忧。
“安王和北王只管打仗,根本不治理打下的小国,之后恐怕会出大乱子。”
历史上的秦国就是一个教训,光打,打完之后,没有治理超大国家的经验,再加上地方贵族豪强没有清理干净,又出了昏庸的君主,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偌大的大一统国家,十四年就陷入了战乱与分裂之中。
“可是,此前安国便打下了几个小诸侯国,并未出事。”
烟霞不明白会有什么大乱子。
“安国积蓄力量数十年,才打了四个小诸侯国,现在的安王,不到两年时间,已经打下突破他父亲的记录了。”
安国之前打小诸侯国,是在两年之内打完,但安公寿光筹划进攻就用了十年,他还是世子的时候,就开始有意关注那几个小国家,静等良机。
现在年轻的安王,估计是被之前鸱尾灭国的举动给刺激到了,认为小诸侯国不堪一击,这才去攻打。
从表面上看,小诸侯国确实够弱的,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可安王和北王为尽快稳定势力,没有杀死那些诸侯王,而是让他们如对周天子一样,对他们俯首称臣。
沈知微叹口气,没有经验就是不行,她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一个有一统之能的皇帝啊!
“传书胡幼安,决不能让战败的诸侯王极其王室直系活着,不听话的贵族,也依照旧例处理,让她劝着点儿那些打上头的郡守们,臣工是真不够用啊!”
沈知微一想到有那么多新地盘要治理,就头疼。
她甚至开始考虑从昶子那边薅学子了,其实学宫开起来也有点儿好处,能让大王的工作量骤减。
就是后续的好处实在是太大,沈知微真的不想开这个口子,她怕后续人才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得长。
如果人才大于现如今的工作岗位缺口,那就不得不拓展工作岗位了。
就跟军功封爵制度一样,火车头一开,这火车就停不下来,只有不停向外扩张才能制止情况恶化,地盘太大又有很大弊端,各种国策政策都如同饮鸩止渴,最后变成一个屎山代码,哪里动一下就全崩。
沈知微一想到那个情况头更疼了,吩咐烟霞,一定要反复叮嘱胡幼安,少打几个小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千万别急啊。
就让安国和北国打,他们要是没发现问题,就一直打下去最好,把景昌也打没,她就能把这个天子的重担卸下来了。
沈知微觉得自己是整个景昌,最想迎接安王或者北王的人。
系统不人机了?科学奇迹……
沈知微设想了一下安王或者北王入景昌的美好场景,然后又回归了现实。
就看这两人不管不顾的架势,给他们一年时间,他们也打不到景昌。
而一年后的景昌会是什么模样,沈知微想都不敢想。
因为在一年前,沈知微还在担心庶民会被饿死,今年,她的庶民们就开始抢牲畜了。
“安国和北国都在打仗,本地的牲畜不够,就去外地采购,正好精盐也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去,让郑入宫来。”
沈知微有了些想法,她决定开始水上贸易。
周朝有船,也有水军,甚至也有水上贸易,但是对比后世,这个时代的船太小,能承载的货物也有限。
船不是问题,现在锻铁技术已经赶上了,只要河够深够宽,大船下水完全没有问题,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开启沿海贸易。
最大的问题,是沿途补给,水路必定要经过许多小国,不是每一个小国都有码头可以停靠,而且除了没有足够补给外,还要防着那些诸侯连人带钱带船全吞咯。
说白了,还是实力问题。
商贾郑这段时间都没有去过北国了,北国现在四处打仗,北王显然是想要和安王这个老邻居一较高下,两边已经疯魔了,汴国这个共同的敌人消失后,他们就视对方为死敌。
郑不想去试试兵灾的可怕,所以他只能定居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