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2页)
沈知微回想了一下自己刚刚说的话,一头雾水,她不就合理合规地推测了一下安国和汴国之间的结局吗?这有什么可热血的!
沈知微不知道的是,受限于自身的眼界以及学识,没有大局观的人,很难对事情的未来走向做出合理的推测。
这是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局观,也是现代信息爆炸才能培养出来的多方位视角,在这个年代,想要培养出来这样的眼光,太需要天赋了。
沈知微自己天赋也不错,不过她主要还是受益于现代教育与现代的成长环境。
因为这些特质在现代普遍存在,所以沈知微想破头都想不出来,她的表现究竟哪里值得让古代人热血沸腾。
闻劭在沈知微被看毛之前,收回了他过于热血的视线,他笑道:“大王只需静待几日,便可知晓,此次安汴两国之争,究竟是否会如大王判断一般,安国大胜了。”
沈知微难得被勾起一点儿兴趣,这就像是看比赛,单纯看比赛和支持其中一队的感觉完全不同。
“太傅可要与予赌上一赌?”
闻劭听到“赌”字,直接皱眉。
“小赌怡情,随意赌一赌,不必压上太重的赌注,这样吧,安国赢,太傅陪予去城中新开的酒楼吃几天,汴国赢,太傅可向予提出一个小愿望。”
闻劭本来不打算赌,不管是大赌还是小赌,他都不想赌,可是在听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心里一动。
君王对臣下的承诺,实在是太少见了,这个承诺无比贵重。
哪怕只是一个不能太过分的承诺,那也是承诺,日后指不定会有大用处。
闻劭最后还是点头了,他终究是个俗人,脱离不了尘世。
充满紧张气氛的安汴两国的人完全不知道,景昌的大王已经拿他们当乐子了。
反正战争一刻不停,沈知微做什么都无法影响到局面,她也只能坐着看戏。
沈知微认为这件事跟她没关系,却不知道,她忠诚的护卫胡郎中,已经坐在安国相国安渠的府上了。
想要与安国联手吞下汴国,自然要与安国的主事者谈一谈,胡幼安只是个郎中,连将军的封号都没有,没法直接面见安国新国君,只能退而求其次,见一见安国的相国安渠。
安渠一听说是景昌来人,就下意识头疼。
他与上一任安公寿关系甚好,说是生死之交也不为过,而安公寿之所以会缠绵病榻,英年早亡,就是因为景昌!
惠安君的死,大王的指责,还有那些斩不断除不净的流言蜚语,逼得一代枭雄最后连门都不敢出了。
人言是远比刀剑更刺人心魄的存在,哪怕是战场上真刀真枪,毫不畏惧的人,也无法彻底摒弃流言蜚语的影响。
安渠痛恨惠安君,也痛恨周王室,但安公的死,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在其自身,是他承受不住那些难听的话,成天胡思乱想,才导致最后死亡的结局。
安渠入门前先深吸口气,压下内心的悲怆,随后抬步入内,与胡幼安见礼。
胡幼安在品级上不如安渠高,但安渠是诸侯的相国,而胡幼安则是大王的亲卫,安渠必须恭恭敬敬对待胡幼安,以免被人说是藐视大王。
胡幼安今日是来谈事情的,所以她的反应很温和有礼,并未因自己出身景昌,就看不起安渠。
大王近侍看不上诸侯的臣民,这是常有的事情,不管王室如何衰弱,明面上诸侯依旧要效忠大王,听从大王差遣,而没有底气的大王近卫们,只能强撑起王室威严,色厉内荏,以高傲的姿态对待诸侯臣民。
却不知,没有实力的时候,态度高傲就如跳梁小丑,只会引人发笑,而不是叫人敬畏。
胡幼安清楚外界如何看待景昌,所以她面对安渠时,尽量态度平和,不高傲也不谄媚,维护王室威严的同时,也不得罪一国之相。
安渠见胡幼安态度良好,心生疑惑,他本以为是大王有命,如今看来,似乎并非如此。
然后他就听见胡幼安说了,瓜分汴国计划。
当然,胡幼安不会说得那么直白,她说得比较委婉,但意思确实就是这么个意思。
安渠震惊,安渠震惊到失语。
北国来人跟他商量瓜分汴国,他都不会震惊,但来人是景昌的郎中!
这说明,大王要下场了吗?大王是何意,是准备将天下收归景昌吗?
安渠不得不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害怕大王打完汴国还打算打别处,他迟疑了半晌,没有给出确切的回复,只说要商量一番。
“还请安相国尽快给予答复,幼安还需去往北国,与北公好生商量。”胡幼安本来也没打算立马办成此事,她意有所指地说:“去年北国曾派相国苏望前往景昌,说服大王联手抗敌,只是当时快要入冬,即将休战,大王便将此事暂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