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第2页)
而是他苦心孤意,一定要把所有人都盖进看似清明庄严的戒律之中,于是他看不惯沽名钓利的孔颂今,可也容不下叛逃反抗的洪珠,也放不过情丝暗合的柳方洲与杜若。
书斋内实在是太黑太暗,杜若跪在地上,看不清王玉青这时是何神色。
柳方洲却在门外猛地站了起来,险些跌跌撞撞磕到门框。
他似乎是担心王玉青再拿起戒尺,还想再进来为杜若挡下。
“给我跪着。”王玉青很快转过头,呵斥了柳方洲一声。
他没有再对杜若说什么,推开门走了出去。
“你们俩就跪在这里,跪到明天天亮。”
一阵零落的脚步声过后,书斋内外彻底安静了下去。
“师哥?”
杜若跪着不动,先出声询问。
“我在。”柳方洲再次从院子里站
,
“嗯。我听见了。”柳方洲回应的话语却也苍白,“不打紧。”
柳方洲按住杜若的脖颈,再次低头亲吻他。杜若乖顺地张嘴回应,唇齿相贴晕开暧昧柔软的温度。
“有别的东西,火烧也烧不去。”杜若反过来安慰他,“比金子还牢靠。”
【作者有话说】
【哭相思】来自小柳小杜第一次登场所唱的《玉簪记》,后面的一支曲子:
事无端,恨无端。
平白地风波拆锦鸳,
羞将泪眼对人前。
沦陷区的冬天更加凄苦难捱。
饥寒交迫的乞儿跟在驴车后面讨捡煤渣,面容枯槁的老妇抱着破碗饿死在街头,而从他们面前走过去的外国士兵油光满面,厚实的皮靴擦得光鲜铮亮。
因为实业潦倒、交通瘫痪,城内的粮食供给也在冬天萎顿下去。“政府”所发放的救济粮,打开净是掺了沙土的黄面黑面,让无计可施的民众聊以果腹。
在这样仓皇的时日里,黑发黑眼的华族血脉中,唯有投降求和的富绅们过得舒服。
“凤凰楼”“太平阁”等披金戴银的酒楼饭馆,成天成夜地飘着酒菜香气与歌舞乐声。走过街边,带着西洋香水味道的热气直从窗户里升腾过来——为此,衣衫褴褛的贫民多得是紧靠在堂皇富贵的墙壁上,只为贪得一丝热意。惹得豪爵老爷生气,又被家仆们呼来喝去。
享乐之时,自然少不了皮黄京戏。丝竹管弦悠悠而起的时候,总有谁家老爷腆着满腰油水的肚子发问:京城那最为有名有艺的庆昌班呢?
您甭提了。他们班主自恃清高,早早对外封了箱。如今没了收入,外焦内枯,恐怕过几日就要挂下脸来了。
可不是嘛。这几日还听说,他家的角儿散了个零零落落。有不识时务的枪口撞死,有精于钻研的另谋高就,有烈性女子失望出走……
说起来,昨夜倒是瞧见泰兴胡同的院子里掌了一夜的灯,似乎是在罚着什么人。
这倒怪了。那王大班主不是“京门教主”,出了名的慈心教戏,从不打骂徒弟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