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1页)
柳方洲接过盛满了栗子的油纸袋,伸开胳膊让杜若挎着,一起往聚芳楼前走过去。
那两个人的讨论,估计在这几天的梨园界里也是热题。柳方洲握着一枚栗子手指用力,栗子壳应声而裂,露出毛茸茸的里皮。
“教主”这个名头的确太大。如果他们几个人创戏立派,还能名正言顺一些……像白桃花去年编排的新戏《宝钗扑蝶》。这几日听说喜合班也在创制新戏,似乎还是沪上摩登的故事,戏本名字是叫什么《侠义儿女》。
说到喜合班。寄给流云姐的信久久没有回复,也不知道她如今仍然在港城停留,还是动身回沪了。
王玉青行事老派,连带着全班上下都不怎么观演新剧,也想象不来身穿西式装束、敷演新代故事的皮黄腔调来。不过庆昌班攒着的《通天犀》,如果赶在年末热闹的时候上演……
柳方洲一边这么想着,把手里剥干净的栗子递给身边的杜若。
这时也快走近了聚芳的地界,杜若松开挎着柳方洲胳膊的手,接过他剥好的糖炒栗子。
今天演出的是夜戏,时候还早,戏园里只有三三两两聊着闲天的茶客。厅边已经生起了煤炉,暖融融的白烟四下冒开,把酒柜上贴着“莫谈国事”的红纸条吹得扑闪扑闪。
有几位戏友认出了柳方洲与杜若,热情地过来寒暄。戏园伙计礼貌地替他们回礼,一路把角儿们引进妆室。
杜若走在他前面,脸颊鼓鼓地还在嚼糖炒栗子,一边顺手接过了柳方洲解下来的围巾,挂在衣架上。
“我说你们怎么来得晚,原来是杜若又被路边点心勾去了。”
项正典盘腿坐在窗台边,正在摆弄聚芳的旧留声机。唱针走在坑坑洼洼的唱片上,一圈圈颤巍巍地唱着,很是难听。
“项师兄你也吃一些。”杜若晃晃装着糖炒栗子的纸袋,顺便抓了一把递给蹲在旁边的道琴。
道琴今天换了顶墨绿带金边的小帽,一样颜色的墨绿马褂,袖子高高挽着,正在刮晚上贴片子要用的榆树胶。
“道琴这身打扮看
,。
更亲密的时候也是背着别人。像是现在,项正典听到楼下门铃响动,带着道琴去接送来的盔箱,妆室里只剩了他们两个。柳方洲才会放下那个吱扭扭的留声机,凑近到杜若身边。
杜若也贪恋这片刻的亲近,仰起头来连连亲吻柳方洲的脸颊,腻了一会儿直到柳方洲的手伸进了他粉青色的衣服底下。
“还不出去和项师兄一起搬箱子?”杜若小声提醒,“本来今天就来得晚。”
项正典果然在门口喊杜若出来瞧瞧,送到了戏班新制的水田衣。
“为什么叫‘水田’?”道琴凑在旁边摸摸戏服箱子,问。
“说起来,形制上也只是寻常的尼姑坎。”这种问题自然都由柳方洲来回答,“绣娘把布料斜着缝缀,看起来纵横沟壑如同水田,所以这样叫。”
“说是尼姑坎,《玉簪记》里的陈妙常可是小道姑呢。”道琴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