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丰富的点评历史偏移越来越大了二合一(第4页)
“在同州的悲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早熟的灵魂如何试图以一己之力承担整个文明覆灭的重压。赵谌的选择,是意志对命运的终极反抗,其哲学意义远超一场军事失败。”
——《剑桥中国军事史·辽夏金元卷》
“这个十岁孩子的死,如同一颗投入历史静湖的巨石,涟漪荡漾至今。
他或许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年轻,也是最决绝的‘国魂’化身。
后世崖山之后无中国之叹,其精神源头,正可追溯至同州城头那抹瘦小的身影。”
——《东洋的悲剧:宋的灭亡》
不论是正史,还是传记演义小说,全是一片赞扬,赵谌心里爽爽的。
之后,赵谌又看了几条严肃文献的点评,而后目光继续下移。
“竟然是后世名人点评?”赵谌没想到,这次的点评,竟然如此丰富。
他本以为这次之后,惯例是网友点评才对,没想到竟然出现了很多名人。
这次的后世点评,太丰富了!
当然,从现代文献可以看出来,现代史学家们的评价,就更为深刻了。
甚至之后的文献中,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对自己独属的“向人心行霸道法”的复杂。
想说自己秉性癫狂又觉得不妥。
毕竟自己从逃亡到现在,都很稳重。
说自己稳重,城府深沉,可做出的选择,又是那么的极端疯狂。
可以看出得来,正如自己所料,史学家确实在皱眉了,文字里透着一股别扭。
对此,赵谌只是心底一笑。
真正的原因,谁又能谁想到,行霸道于天下人心,是当时为了说服宗泽三人的借口?
只是他也没想到,这行霸道于天下宋人之心的说辞,对后世竟然有那么大的影响。
不但给南宋立下了政治正确,岳飞也因自己这番话,命运被改写,得以善终。
“……”
“宋室南渡,独太子谌北峙同州,十岁而殉社稷。刚烈之气,千载下犹能激荡人心!”
——(明)王阳明《传习录·补遗》
“同州一炬,谌魂归蒿里。以童稚之身,行霸王事,虽败亦足令狐鼠辈羞死。”
——(明)李贽《焚书·读史札记》
“……”
“考同州之役,太子谌非不能走,乃不愿走。所谓‘舍生取义’,童而践之矣。”
——(清)曾国藩《求阙斋日记》
“……”
“吾国民族精神之不死,于十龄之烈太子身上见得最真。其价值远超一座城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赵谌太子是同州城头的一把火,烧穿了‘积弱’的假象。他告诉我们,国人血性从未冷却,只在等待点燃之时。”
——鲁迅《伪自由书·最天才的烈士》
“……”
“读宋史至同州一节,唯有一哭。哭其壮烈,更哭我民族沉睡之魂,竟需一孩童,以性命来唤醒!此痛,深入骨髓……”
——《新青年·随感录》
“宋室南渡,偏安之局已成,而太子谌独能以十龄冲龄,于同州作此惊天动地之牺牲,其气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此种不屈不挠之精神,正是我辈今日对抗外侮,完成复兴所亟需提倡之国魂!”
——《民国二十六年告全国军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