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第1页)
第81章兵变
这是灭掉匈奴后第一次出使西域,因此刘彻给了使团足足的经费,他们身上的甲胄是打匈奴时骑兵身上穿的鱼鳞甲,精良到甚至可以抵挡远方飞过来的箭矢,这种甲唯一的缺点就是很重,穿上之后会不方便,所以出塞这一年来,他们也就楼兰兵变那晚穿上过,其余时间穿的都是普通皮甲。
自古以来“中国制造”这四个字的含金量就很高,都不用亲自试验,大宛人光看到他们缝在铁甲上的“鱼鳞”片都觉得恐怖,每一片鱼鳞单拎出来都能当成一枚削铁如泥的暗器。
再加上使团中那些郎卫们都上过战场,杀过人,身上带着一股血腥气,凶神恶煞的,简直吓死个人。
大家一起上,采用人海战术,兴许能制服这帮汉使,但万一他们的大王知道这件事后生气了,再派出十倍的人来讨要说法,郁石城只是一个边境小城,可经受不起这样大的动荡。
所以善于察言观色的城主经过一番权衡后,很快做出结论,决定息事宁人,先想办法把大汉的这群祖宗们送走再说。
汉使中,却有一人陷入沉思。
儒生孟通观察自己手里这把剑,礼记有云:士必佩剑,虽然他是个穷儒,但也一直遵守这条礼仪,在长安贾市中花费很大一笔价钱买了一把佩剑。
三年前,孟通讨厌博昌侯。
当然,他也不喜欢穷兵黩武,举全国之力对匈奴发动战争的陛下,但是儒家尊君的思想让他将这一切全都甩锅给卫青、给闻棠、给那些一直撺掇陛下出征匈奴的武将们。
在武威,他见到许多从各地迁徙到边郡的百姓,他们背井离乡,长途跋涉。除此之外,国家也因为这几个新建的郡,耗费许多钱财粮草,路上转运之资花费上亿,他应该讨厌的。
是的,他应该讨厌这样的结果,可为什么,为什么看到陇西郡百姓对他们热情的招待时,心中的坚持却有些动摇了呢?
是因为再没有匈奴侵扰大汉,即使是生活在大汉最边境的百姓也能过上平静的生活了吗?
或许吧,他也不清楚。
出塞之后,遇到危险,会有这些郎卫作为先锋,所以他很少拔剑,对他来说,佩剑只是“礼”的象征。
年逾六十,在这万里之外的异邦,他今日又意识到了——剑同样是“威”的象征。
他脑海中突然回响一句闻棠曾经说过的话。
“大汉的钱帛不用来当军费,难道要充当送给匈奴的丝帛钱粮吗?”
若今日使团手中无刀剑,那么这些钱是否会变成精致的丝绸,送到那些信奉袄教的大宛人手中?
会是这样吗?他也不知道。
脑袋一瞬间变得很模糊,似乎有很多知识涌了出来,都是他曾经在古籍中学到的,这些文字分散后又聚在一起,最后融合成一句——
周易曰:君子自强。
此时,那名在逆旅中嘲笑汉使的大宛人心里想的却是,汉使说得没错,他们的刀果然锋利……
如果再给自己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嘲笑汉使,因为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自己承受不起。
郁石城城主提了个软绵绵的解决方案,他原本还想“循序渐进”,用开窗效应软化汉使,使其轻些惩罚这些犯人,但汉使显然不吃他这一套,摇了摇头,看起来一副不耐烦的模样。
城主心中咯噔一下,一片凉寒,最终道:“将这些人重重地鞭打五十下,流放崖度山。”
崖度山是葱岭中一座地势陡峭,海拔高耸的山,这座山很危险,所以周围这几个国家里,但凡有百姓犯了重罪,便统一将其流放到这里,城主觉得这个惩罚足够严重了。
“看您对我们这里的马匹很感兴趣,大宛愿再送您五匹良马,您看这个结果如何?”
闻棠:“我想,你还是没有看清形势。”
“我们是汉使。”她说。
这不是废话吗?如果你们不是汉使,敢在城主府中大动干戈,我早就派兵把你们赶出去了,更别说给本国人判处这样严重的处罚。
他擦了擦脑门上的冷汗。
一瞬间明白了汉使的意思。
她这是……想让我们的大王亲自道歉?
“我现在就向大王休书一封,并派人护送你们的使团前往贵山城。”
赶快将这件事告诉大王,虽然免不了会因为失职而被大王斥责一顿,但至少将这个烫手山芋丢出去了,到时候大王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他只是一个边境小城的城主,可负担不起这么大的篓子。
虽然这个篓子是他城中的居民惹出来的。
但他可以把捅出的篓子呼叫转移给大王。
亲眼看着这些犯人行刑,汉使脸上表情凝重,看不出究竟是喜还是怒。
怕汉使看出端倪,行刑人丝毫不敢留力气,一下又一下的鞭子在空中舞得虎虎生风,最后落在那些勒索或嘲笑汉使的人身上,几鞭子之后便已经皮开肉绽,城主府中充满他们凄厉哀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