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第5页)
彻底打断一个延续百年且正处于壮年的游牧王朝,使汉边境日后不再受侵扰之苦,断掉和亲赠粮这种屈辱的行为,不仅利于当下,更是功在千秋。
而他现在才刚三十七岁,正值壮年,还有更多的时间建立更大的功业。
所谓意气使人年轻,刘彻觉得自己现在和刚及冠时的身体状况没什么两样,依旧强壮威武,至少还能再活个六七十年,届时在九泉之下,见到父皇和先祖们,和他们一一诉说自己的功业,不光祖先,就连神仙也会为之欣慰。
神仙一欣慰,直接在生死簿上再给自己加上五十年寿命,让自己还阳。
还阳之后又能建造新的功业。
功业-阳寿永动机。
除此之外……
雍地祭祀还没开始呢,刘彻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
泰山封禅!
刘彻不光是个想一出是一出的皇帝,更是一个有计划的皇帝。
具体计划表体现为祭祀之后,先修养生息几年,把府库里的钱堆满,这期间可以先派出博昌侯和博望侯出使西域,与其建立友好关系,等恢复国力后,东边朝鲜、西边昆明、南边南越,打打打!将这些地方都纳入我们大汉的版图!
按照从前流程,祭祀正常进行,刘彻诚心行礼祭拜,可直到结束,他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朕的祥瑞呢?!
朕都把匈奴给打没了,为何仙人一点儿也不奖励朕?
没有白麟,没有棉签、没有高产粮种,连明昼之光都没有,哦不对,明光要到晚上才会闪烁。
闻棠扒拉扒自己的物资库房,真一件儿拿得出手的都没有,而且祥瑞这种东西,给的多了就不值钱了。
得不到的就更加爱~
陛下,神仙没有不要你哦。
你再等等吧,等我运气好转出一件水晶或者别的漂亮摆件,一定给您搞个“天降吉兆”的大戏码。
刘彻不是内耗型人格,他想得很开,认为仙人忙于天宫之事,无暇顾及人间俗物,兴许正在为天宫之上的蟠桃盛宴准备蟠桃呢,等清闲时自然会注意到朕。
闻棠依旧不知道,短短一天,刘彻就自己把自己给哄好了。
从雍地回来,闻棠开始为出塞之事做准备。
她的想法很美,使团归来时,带着三十六国的使者王子回到长安,向他们展示大国之繁荣,使其内附,与汉交好,这就相当于大汉只消耗了些钱财,不费一兵一卒便多了西域那么一大片儿地盘,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
她和张骞全都撸起袖子跃跃欲试,制定出了一个彼此双方都认为非常完美的方案。
然后发现——
没人理他俩。
历史上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说服各国,尤其是乌孙等强国共击匈奴,这都能召到三百个使者。
可现在,匈奴被灭,只是想去和西域友好交流一下,任务难度一下子简单许多,为什么连三百名使者都召不到?
“我觉得……”张骞回答闻棠,“我们的要求是不是有点高了?”
张骞第一次去西域的时候,存活率是一百五十分之一,虽然现在匈奴已经被打跑了,但是这么高的死亡率,谁敢去啊?
要说在出使南越的路上死了,那是死于汉土,还于国有功,能为父母妻子添些抚恤钱,可去西域……
远离故土,死在沙漠之中,冰窟之下,这和汉人落叶归根的思想相悖。
现在大汉还没有人知道开辟西域的重要性,当然,这并不能怪他们,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呢,张骞的三百人使团,能留下姓名的只有他和堂邑父,且鞮侯单于时死了那么多使者,除了苏武路充国等寥寥数人,也无人留下姓名,他们的气节风骨不比谁少,可也只是史书上几十几百个人挤在一起,写成的一行字。
历史上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的都是些丝绸等死物,后来汉西两地交往频繁,汉才派出各种工匠艺人去西域教化其屯田、钻井之法,逐渐开始文化交流。
但闻棠非要召集有一技之长的汉使,比如织布厉害的织女,手艺好的工匠,种田经验足的农人,武功高强的勇士,除了最后一项是必需要有的,其余对他们来讲,属实有点奢侈。
唉,连那些整日研究经史子集的儒生都要。
“哪个有一技之长的,不想待在家乡好好过自己的幸福日子,非要和他们一起东奔西跑?”
闻棠目光随意一瞥,恰好瞥到一人:“你看,这不就来了!”
才刚及冠的苏武走到二人面前,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向陛下上了文书,要和二人一起出塞。
他说:“苏武身为汉臣,父子兄弟皆受陛下栽培成就,理当竭尽忠诚,解陛下之忧,即使死在茫茫沙漠之中,我也心肝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