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收服众人(第2页)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竟然要给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不乏国内顶尖学者的团队,当编程老师?
他以为他是谁?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吗?
“哼,好大的口气!”
人群中,一个冷哼声响起。
正是那位王教授,他推开身边的人,站了出来,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审视和质疑的光芒。
“李总工,既然你这么有自信,那老头子我倒想请教几个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啊?”
“王教授请讲。”李峰神色不变,平静地迎着他的目光。
郑副司长站在一旁,手心里已经捏出了一把汗,他虽然对李峰有信心,但面对这种阵仗,还是不免有些紧张,这王教授虽然不是计算机领域的大牛,但也是国内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出了名的脾气又臭又硬,不好对付。
王教授见李峰答应得如此爽快,眼中闪过一丝冷笑,心想今天非要让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下不来台。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问道:“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计算机内部采用的是二进制运算,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输入和输出的都是十进制数,请问,在目前乌拉尔计算机极其有限的内存和运算能力下,如何设计一个最高效的、可以处理任意长度大数的二进制与十进制互转算法?”
这个问题一出,周围不少人都暗暗点头。
这问题看似基础,实则非常刁钻。它考验的不仅仅是编程知识,更是对计算机底层逻辑和算法优化能力的深刻理解。在内存和算力都极为宝贵的早期计算机上,一个高效的算法,其价值不亚于一台新的机器。
李峰听完,连思考都没有,直接走到了旁边的一块小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写一边说道:“这个问题,核心在于避免高精度的乘除法,我们可以采用‘除十取余法’和‘乘十相加法’的变种。对于十进制转二进制,我们可以不用传统的短除法,而是采用基于加法和移位操作的‘双倍法’……”
他的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移动着,一行行简洁而优美的代码,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他的思路清晰得可怕,从算法原理,到实现细节,再到性能优化,讲解得深入浅出,环环相扣。
王教授的脸色,从一开始的胸有成竹,慢慢变成了惊疑不定,最后,他的嘴巴微微张开,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李峰提出的这个算法,比他们团队目前讨论出的任何一个方案,都要简洁、高效数倍不止!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大量的乘法运算,转化为计算机执行效率最高的加法和位移运算,从而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实现性能的最大化。”
李峰写完最后一行代码,放下粉笔,转身看着目瞪口呆的王教授,问道:“王教授,这个答案,您还满意吗?”
王教授张了张嘴,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快步走到黑板前,扶着眼镜,仔仔细细地研究着上面的代码,嘴里喃喃自语:“……妙啊,真是妙啊!原来还可以这样……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不等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人群中又站出一位研究员,他扶了扶眼镜,问道:“李总工,我想请教一个逻辑电路的问题。如何只使用‘与非门’,来实现一个‘异或门’的功能?请画出逻辑电路图。”
这又是一个经典但考验基本功的问题。“与非门”是功能最全的逻辑门,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逻辑功能,但如何用最少的门电路搭出“异或门”,却很考验设计者的功力。
李峰看了一眼提问者,点了点头,再次拿起粉笔。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在黑板的另一侧画了起来。
“这个很简单,需要四个‘与非门’。”
他手腕翻飞,几个标准的逻辑门符号和连接线,瞬间跃然于黑板之上。
“输入a和b。第一个门,a与b做‘与非’,得到c。第二个门,a与c做‘与非’,得到d。第三个门,b与c做‘与非’,得到e。最后,第四个门,d与e做‘与非’,输出结果f。这个f,就是a和b的‘异或’结果。”
他画完电路图,甚至还在旁边列出了真值表,一步步进行推导验证,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半点迟滞。
全场鸦雀无声。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还只是展示了他在算法上的才华,那这第二个问题,就彻底证明了他在计算机硬件底层逻辑上的深厚造诣。
这已经不是懂不懂的问题了,这是精通,是烂熟于心!
“我……我还有一个问题……”
“李总工,关于指令集的设计……”
接下来,仿佛是打开了某个开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人群中抛了出来。
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应用,从算法设计到体系结构,包罗万象。
而李峰,始终站在那块小小的黑板前,从容不迫,对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