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4第 14 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贺知章?!萧青梧双眼噌地一亮,耳朵立刻竖起来了。

只见一位须发皆白,面色红润的老臣缓缓走了出来,面对此景,他的脸上并无多少惶恐,更多的是习以为常的无奈与认命。

【天呐!贺知章?!是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那个贺知章吗?!】

【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与政治家。他性格旷达,好饮酒,与张旭、李白等人交好,是盛唐时期长安文坛领袖人物之一,有多首著名诗篇流传后世,少小离家这一句便出自他晚年辞官归乡时所创作的《回乡偶书二首》。】

【能见到贺知章,今天就不算白来啊!以前只知道他的诗写得好,都不知道官也做这么大。】

【按照记载来看,贺知章此时身兼三职,除了尚书省正四品下的实权要职工部侍郎,身上还挂着侍读与太子右庶子这两个地位清贵的职务,所以他会出现在朝会上,是理所应当的事。】

听着萧青梧的心语,群臣不约而同地在心中泛酸:这就青史留名了?写几首诗就行了?他们的诗写得也不错啊,怎么不见在提到他们名字的时候这么激动呢!

李隆基的目光惊讶了一瞬,不过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转向贺知章,语气中带着轻微的调侃和戏谑:“御史弹劾你放浪形骸、言语轻狂,贺侍郎,你这次又有何可辩白的?”

此时的贺知章整个人都飘忽忽的,目光有些茫然,脸上隐约泛着激动的潮红,连持着笏板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他方才似乎听见……那个近段时间被群臣议论猜测的宫女,那个据说身负神器、可以预言未来的萧青梧,她说,自己是著名诗人?还说他有多首名篇流传至后世?这、这难道是他的幻听?!

“臣、臣……”贺知章定了定神,强行将暴涨的心绪压下,努力将注意力拉回到眼下的弹劾上。

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御座的方向躬身一礼,声音依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回陛下,臣近日确与三五好友于市井酒肆中偶有聚饮,诗文唱和间,或许有忘形之举,此乃臣之过,臣知错矣。”

他顿了顿,暗暗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然臣与好友所做诗文,多为以景抒怀、寄情山水之作,绝无蓄意损及朝廷颜面之举,还望陛下明鉴。”

他的辩解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三两句便草草结束,远不如往日那般引经据典、机敏风趣,仿佛大半心思仍沉浸萧青梧给他描绘的美好图景中。

贺知章显然不是第一次被御史弹劾了,隔段时间就要来一次,不说他本人,就连李隆基都已早早习惯。

“贺侍郎,你身为朝中大臣,纵是私下宴饮,亦当时刻谨记身份,收敛行止,莫要效仿那轻狂放浪之徒,平白惹人非议。”李隆基开口敲打一番,声音带着一贯的威严,脸上却没有多少厉色。

御史弹劾几乎天天都有,大多时候都是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或是臣子间意气之争,或是言官们想博个刚正的名声。贺知章这事,说到底不过是文人积习,虽狂放了些,但也算不得什么大过,李隆基向来不会在这种小事上大做文章。

他略一思索,很快做出了决断:“念你多年勤勉,此番亦非大恶,便罚俸两月,以示惩戒。往后当时时自省,克己复礼,莫要再犯。”

罚俸两月,对于贺知章这等品级的官员来说,不痛不痒,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警告。

贺知章闻言,脸上没有半分不满,极为干脆利落地深深一揖,语气轻快地谢过恩,一脸喜气洋洋地回到原位。

离得近的几个同僚看他这幅模样,心中不免觉得好笑,又有些泛酸。

他们将目光暗暗投向御座后方那人身上,心底不住地念叨期盼着:快多说些!别只说一个贺知章,快说说我等是否也被后世铭记啊!

【御前失仪也就算了,和朋友在私下里喝酒还管这么宽吗?凭什么罚人家两个月的俸禄,贺知章做错任何事了吗?】

萧青梧在心里为贺知章鸣不平,反正就是心里吐槽,又不会真的说出来,自然是怎么爽怎么说,用不着考虑面子工程、折中处理等现实因素。

【李隆基这个做法并不是真的要处罚他,古代官场上说的罚俸几月,通常是一种政治姿态,这表明皇帝听取了谏言。若对弹劾完全置之不理,即便是小事,也会打击言官的积极性,阻塞言路。】

【好吧,什么官场厚黑学,对错之间连个标准都没有,全是人情世故和所谓平衡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