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1页)
“吉时到!请新娘上轿!”外面传来喜娘高亢的唱喏声,薛姨妈擦了擦眼角,亲自扶着宝钗的胳膊,将她送到院外的花轿旁。
贾母和王夫人早已等在那里,见宝钗过来,贾母拉着她的手,笑道:“好孩子,往后到了王家,要贤惠持家,也要疼自己。有什么事,尽管回荣国府来,老太太给你做主。”
王夫人也道:“你是个懂事的,往后和王仁好好过日子,咱们两家就是一家人了。”
宝钗一一应下,由喜娘搀扶着,踩着小凳上了花轿。轿帘落下的瞬间,她听见外面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还有丫鬟们清脆的欢呼声。花轿缓缓抬起,一路向外走去,她轻轻抚摸着袖中黛玉送的合欢香,鼻尖萦绕着熟悉的香气,心里一片安稳——她终于不用再困在“金玉良缘”的执念里,而是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满是暖意的未来。
花轿出了荣国府大门,外面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红绸装点的迎亲队伍一眼望不到头,马蹄声、唢呐声混在一起,热闹非凡。宝钗靠在轿壁上,透过轿帘的缝隙,看见街道两旁的桃花开得正艳,粉白的花瓣被风吹落,落在大红的花轿上,像撒了一层碎雪。
回门
大婚第三日,正是归宁的吉时。荣国府的角门早早敞着,青石板路扫得一尘不染,连门口值守的婆子都换了身浆洗得发白的青布衣裳,脸上堆着笑往巷口望——不多时,就见一队车马缓缓而来,最前头那辆乌木马车的车帘边缘,绣着一圈浅金的缠枝莲纹,正是王家送宝钗回门的车驾。
“姑娘回来了!”莺儿最先瞧见,提着裙摆就往梨香院跑,声音里满是雀跃。薛姨妈刚把炖好的冰糖银耳羹盛进白瓷碗,闻言手里的汤勺“当啷”一声碰在碗沿,忙扶着丫鬟的手往外迎,走到廊下时,正见宝钗扶着王仁的手从马车上下来。
宝钗今日没穿大婚时的隆重霞帔,只着一身月白绣玉兰的褙子,下配水绿绫裙,乌发松松挽了个随云髻,仅簪着一支碧玉簪——这还是当年黛玉送她的生辰礼,如今戴在头上,倒添了几分温婉。她刚站稳,就被薛姨妈拉着胳膊上下打量,母亲的指尖带着熟悉的暖意,落在她的袖口、发间,像是要确认她在王家是否受了委屈。
“我的儿,这几日在那边吃得惯吗?王家的丫鬟婆子待你尽心吗?”薛姨妈的声音还带着点颤,目光扫过宝钗的脸,见她气色红润,眼底没有半分憔悴,悬着的心才放了大半。
宝钗笑着拍了拍母亲的手:“母亲放心,王大哥待我极好,婆母也温和,每日的饭菜都是按我口味做的——昨日还特意让厨房炖了您教我的莲子羹,说让我尝尝合不合家乡味。”
一旁的王仁也上前半步,对着薛姨妈拱手行礼,语气恭敬又恳切:“岳母放心,我定会好好待宝钗,绝不让她受半分委屈。往后她若想家,我便常陪她回来看看。”他话说得实在,没有半分虚浮,薛姨妈听着,眼角的笑纹又深了几分,忙侧身让他们进屋。
刚进梨香院的正屋,就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黛玉和宝玉并肩走来,手里还提着个食盒。黛玉穿了件浅粉撒花的襦裙,手里攥着块素色绢帕,见了宝钗便笑着上前:“宝姐姐,我和二哥哥特意去街口的‘福记’买了你爱吃的枣泥糕,还是热的呢。”
宝玉跟着把食盒递到莺儿手里,挠了挠头笑道:“我本来想给姐姐雕个新的玉簪,可想着回门要吃甜食才吉利,就先买了糕——等过几日,我把雕好的玉簪给姐姐送去。”
宝钗看着眼前的两人,心里暖融融的。前世此时,她回门时宝玉避着她,黛玉更是连面都不露,如今却能这样热络地围过来,递上她爱吃的糕点,说些家常话——这样的情谊,比任何珠宝都珍贵。她拉过黛玉的手,指尖触到对方温软的掌心,轻声道:“多谢妹妹和二弟,有心了。”
说话间,贾母和王夫人也来了。贾母被丫鬟扶着坐在上首,拉过宝钗的手拍了拍,笑道:“好孩子,昨日我还跟你太太说,怕你在王家拘谨,如今瞧你这模样,我就放心了。”王夫人也跟着道:“王仁这孩子我是知道的,稳重可靠,你跟他好好过日子,往后咱们两家常来常往,比什么都好。”
不多时,丫鬟们就把饭菜摆上了桌,碟子里是宝钗爱吃的糟鹅掌、胭脂鹅脯,还有薛姨妈特意让人炖的当归黄芪乌鸡汤——都是她在家时最常吃的菜。席间,王仁替宝钗布菜时,会细心地把鹅掌的骨头剔掉;薛姨妈给女儿盛汤,会记得她不爱吃葱,特意撇去汤面上的葱段;贾母则拉着王仁问些家常,话里话外都是对这门婚事的满意。
饭后,宝钗拉着黛玉回了自己从前住的西厢房。屋里的陈设还和从前一样,靠窗的书桌上摆着她没写完的半幅字,书架上整齐地码着她读过的书,连窗台边那盆茉莉,都被莺儿养得枝叶繁茂,正开着几朵小白花,散着淡淡的香。
“姐姐在王家,还习惯吗?”黛玉坐在窗边的绣凳上,手里把玩着宝钗书桌上的一方砚台,轻声问道。
宝钗坐在她对面,指尖拂过书页上熟悉的字迹,眼底满是柔和:“习惯的。从前总觉得‘归宿’该是怎样轰轰烈烈,如今才知道,不过是有人记得你爱吃的菜,懂你不爱张扬的性子,待你温和体贴——这样就够了。”
黛玉看着她眼底的笑意,也跟着弯了弯嘴角:“姐姐能得这样的安稳,真好。从前我总怕你困在执念里,如今瞧你这样,我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