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有可能。”贾母点头,“柳湘莲是个有血性的,年轻时候在江湖上混过,保不齐得罪了什么权贵。这次怕是冲着他来,顺便敲打敲打咱们府里。”她叹了口气,“这宫里宫外的事,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咱们府里看着风光,实则步步都得小心。”

黛玉想起前世贾府的败落,心里一阵发紧:“那咱们该怎么办?总不能一直提心吊胆的。”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贾母拍了拍她的手,“咱们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别人挑错。倒是你,今日敢在夏守忠面前说那番话,胆子不小。”

黛玉低头看着自己的手,那上面似乎还留着暖炉的温度:“我只是不想看着府里出事,也不想柳大哥平白受委屈。”

贾母笑了:“好,有担当就好。往后啊,这府里还得靠你们年轻人撑着呢。”

从荣庆堂出来,雪已经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紫鹃扶着黛玉的胳膊:“姑娘,您刚才可真勇敢,换了旁人,早就吓得说不出话了。”

黛玉望着远处的红墙,轻声道:“不是勇敢,是不得不如此。有些事,躲是躲不过的。”她想起柳湘莲的刚烈,想起宝玉的义气,想起宝钗的沉稳,忽然觉得,这贾府就像这雪地里的林子,看着枝桠交错,底下却盘根错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护着这片根。

回到潇湘馆,就见宝玉和湘云在暖阁里等着,柳湘莲也在,正对着炉火烧茶,脸色虽有些苍白,眼神却依旧清亮。“林姑娘,今日之事,多谢你了。”他起身行礼,动作间带着江湖人的磊落,“若非姑娘机智,我今日怕是真要被那阉人掳进宫了。”

“柳大哥不必多礼。”黛玉回礼,“都是一家人,本该互相照应。只是夏守忠不会善罢甘休,柳大哥还是先避避风头为好。”

柳湘莲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方才宝二爷说,城外的水月庵清静,我想去那里住些日子,等风头过了再回来。”

宝玉道:“我已经让人收拾好了行李,吃过午饭就让焙茗送你去。水月庵的智通师父是我熟人,定会照看好你的。”

湘云在旁道:“我也去!我去给柳大哥送些吃的,那庵里的素斋可难吃了。”

众人都笑起来,暖阁里的气氛又轻快了些。柳湘莲给众人斟上茶,茶汤清亮,带着股松烟香。“说起来,我还没谢过姑娘的救命之恩。”他从怀里掏出个玉佩,玉质温润,上面刻着个“莲”字,“这是我家传的玉佩,虽不值什么钱,却能辟邪,送姑娘当个念想。”

黛玉刚要推辞,宝玉便道:“妹妹就收下吧,这是柳大哥的心意。再说这玉佩看着就养人,配你正好。”

黛玉接过玉佩,触手温润,像是带着柳湘莲的磊落气。“那我就多谢柳大哥了。”

午后,焙茗送柳湘莲去了水月庵。宝玉和湘云也回去了,潇湘馆里又恢复了清静。黛玉坐在窗下,手里摩挲着柳湘莲送的玉佩,又想起宝玉送的暖炉,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紫鹃进来铺床,笑道:“姑娘,您瞧这雪停了,月亮都出来了。”

黛玉走到窗边,果然见一轮明月挂在天上,雪地里的月光亮得像白昼,连翠竹的影子都印得清清楚楚。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敲了三下,已是三更天了。

她想起贾母的话,想起元妃在宫里的不易,想起柳湘莲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一世的路虽然依旧难走,却比前世多了许多同行的人。他们或许不能替她挡风遮雪,却能在寒夜里递上一盏灯,一炉暖,让她知道自己不是孤单一人。

这一夜,黛玉睡得很安稳。梦里没有了前世的泪,只有雪地里的月光,暖炉里的玉,还有众人的笑脸,像幅热闹的《岁朝图》,满是人间的烟火气。

次日清晨,雪化了些,露出青石板上的绿意。紫鹃来报,说是宝钗让人送来了些新晒的桂圆,说是煮茶喝能安神。黛玉笑着让人收下,心里明白,这荣国府的日子,就像这冬去春来的轮回,纵然有风雪,总会有暖阳。

黛玉重生日常

冬至将近,园子里的腊梅攒着劲儿地酝酿花苞,青灰色的枝桠上缀着残雪,倒比春花多了几分骨相。潇湘馆的窗棂糊了层厚厚的云母纸,阳光透进来,在地上晒出淡淡的金斑,暖阁里的银丝炭烧得正旺,空气里飘着甜丝丝的梨汤香。

黛玉披着件水绿绫绸棉袍,正坐在临窗的小几旁教香菱作诗。案上摊着几张诗稿,最上面是香菱刚写的《咏雪》,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虽直白却少了些灵气。”黛玉拿起笔,在“盐”字旁边圈了圈,“不如改成‘柳絮因风起’,既写了雪的轻,又带了些春日的暖意,你觉得呢?”

香菱捧着诗稿,眉头拧得紧紧的,忽然一拍大腿:“姑娘说得是!柳絮比盐更像雪!我前儿在沁芳闸边见着柳絮飞,可不就像今儿的雪片子?”她抬头时,额角的碎发都蹭到了墨砚上,沾了点黑,活像只偷墨吃的小松鼠。

黛玉笑着用帕子替她擦了擦:“瞧你这莽撞样,小心墨汁溅到衣裳上。”话虽如此,眼里却满是笑意。自香菱跟着宝钗住进蘅芜院,总爱来潇湘馆讨教作诗,这份执着倒让她想起从前的自己——那时她也是这般,为了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在廊下站到月上中天。

正说着,就见紫鹃端着碗冰糖雪梨汤进来,热气腾腾的甜香漫了满室:“姑娘,香菱姑娘,快趁热喝吧。这是宝姑娘让人送来的川贝,说是炖梨最能润嗓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