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2花轿子与科考场二(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魏六郎躲在东耳房里。

他蜷着身子,小心翼翼地缩在柜子底下,他的手里拿着一把老大的铁锁,锁跟着魏六郎躲进柜子底儿,锁角磕在地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丫鬟在廊下洒扫。

她们躬着身子擦地,擦得认真极了,汗水顺着脖颈一路流进了衣领里,因着大丫鬟红玉正巧就站在廊下,擦地的小丫鬟们头是丝毫不敢抬起,她们一点儿也没发现魏六郎。

魏六郎在柜子里暗自窃喜。

这已经不是他潜入这里的第一次了。

这院子的防备似乎并不严,魏六郎用他那自认三脚猫的功夫潜入这院子,纰漏出了不少,但竟一次也没有被发现。

魏六郎之所以潜入这里,其实是因为一封信。

或许它叫一封信并不准确,确切来说,这是一封报纸,是一封装在信纸里面的手抄的银湾嘉定八年酉丑日的县报。

报纸上用朱笔在第三版右下第三栏里面,圈出了一个名字。

包这封信的人将这篇报纸,并夹着几页小书摊里卖的鲜艳话本故事卷和在一起,然后投到了林夫子开的私塾里边。

圈出的名字是魏六郎的姐姐魏兰蕴,并夹着的话本故事则不堪入目,那是一个娘子科考时失了身,委身做某学子的妾妇,于贡院场里窃情的故事。

魏六郎还记得私塾里的人是怎么笑他的。

他们说他这个姐姐抛头露面的出来考试,最是伤风败俗了。

他们说考场前是要搜身的,是衣裙皆要脱光的搜身,他们以最恶劣的角度去评判女子应考的这件事,他们臆测着魏兰蕴的身量体型,他们拿魏兰蕴与东歌坊的金玉娘相比。

那些学子们将故事主角的名字用朱笔划了,更易成了魏兰蕴的名字,书案间流传的话本,也已经有了魏兰蕴的版本。

魏六郎怒气冲冲去找林夫子告了状。

夫子烧了一批书,责罚了一众学子,可悠悠众口却是止不住的。

魏六郎的行为不仅没有停息这封信带来的风波,反而还愈演愈烈,私塾里对女子科举的嘲弄声,以及对魏六郎告状之举的讥嘲语搅和在了一起,恰如狂风骤雨般朝魏六郎砸去。

魏六郎臊红了脸,他躲着再也不敢去私塾。

他想去找母亲告状,母亲却正巧去了青城观进香,他想去找父亲告状,父亲却听都没听他说话,草草嘱咐他几句好好学习,便让董管家把他请出了书房。

要止住这场风波其实很简单。

只需要止住风波的源头。

也就是不让魏兰蕴去考试。

魏六郎想得很清楚。

只要魏兰蕴不去考试,这些学子们就没有讥笑魏六郎的理由,魏六郎便可以昂首挺胸回到私塾,狠狠地把那些嘲弄他的学子们顶回去。

但银湾里魏家的主子统共就这么几个,能不让魏兰蕴去考试的主子也就那么几个。

在魏三老爷没空管、魏三夫人管不了的情况下,魏六郎决定自己出马,他亲自来让魏兰蕴去不成这场考试。

魏六郎先是下药。

他找了贴身的小厮买了足足一斤的巴豆回来,连分了三天下在魏兰蕴必吃的饭食里面,可连续三天,宅子里都安安静静的,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大娘子跑肚拉稀的消息传出来。

魏六郎不信邪。

他又加买了二斤,下了药亲自躲在魏兰蕴的院子里边,盯着她吃。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无论魏六郎下哪一道菜,魏兰蕴总能精准地避开那一道菜,哪怕魏六郎将药下在她必喝的茶水里面,魏兰蕴都能准确地避开那份茶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