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省厅大佬亲临(第1页)
那场几乎算得上是公开处刑的技术匯报会,效果立竿见影。
第二天陈风再走进技术攻关小组的办公室时,空气里排斥和阴阳怪气,消失得无影无踪。
几个老技术员看到他,不自觉地就站了起来,脸上堆著些许侷促的笑,手里拿著的报纸都忘了放下,眼神里多了几分以前从未有过的敬畏。
以前那些推三阻四的年轻人,现在看他的眼神,简直像是看到了从画报里走出来的英雄,亮得嚇人。
整个办公室,安静得只剩下窗外车间传来的生產噪音。
至於刘大壮,他没来。
听说一大早就被勒令待在家里写那份一万字的检查,他家里的灯,据说亮了整整一夜,有人路过还听到里面传来摔东西声。
清除了最大的障碍,杨厂长那边更是大开绿灯。
人员、设备、材料,陈风要什么给什么,整个轧钢厂的资源都向他这个小小的技术攻关小组倾斜。
陈风没时间客套,他脑中的“工业生產优化”模块已经构建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他將整个轧钢厂从铁矿石入库、高炉冶炼,到轧钢、衝压、成品出厂的全部流程,在系统里进行了亿万次的模擬推演,最终生成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全面优化方案。
这套方案的核心,就是“自动化”。
当然,他不能直接这么说。
在小组的內部会议上,他將系统兑换出的那些黑科技图纸,巧妙地进行了“降级”和“偽装”。
“智能传感器网络”,被他说成了“多点联动的机械式行程反馈装置”,听起来就像是一堆弹簧和拨杆的巧妙组合,外面再套个铁壳子,朴实无华。
“微型机器人辅助系统”,被他描述为“利用槓桿和气压原理实现的自动上料、翻转机械臂”,用粗大的铁管和简单的气缸构成,造型笨重,听著土,但好像又確实可行。
至於最核心的“数据分析中心”,则被他轻描淡写地称为“集中式仪表监测与手动调控台”,听上去无非就是把一堆常见的电錶、指示灯和巨大的拉杆开关装在一个刷了绿漆的大铁皮箱子里。
他將这些超越时代的技术,用一个个符合当前认知水平的“土办法”和“技术创新”包裹起来,听得组里那群技术员一愣一愣的。
他们感觉自己好像听懂了,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里面的门道深不可测,每一个细节都透著一股子让他们拍案叫绝的精巧。
“陈……陈工,”一位头髮白的老工程师,平日里最是固执,此刻却带著一丝探索的渴望,指著图纸上一个布满齿轮和连杆的装置问道:“您这个『联动式行程反馈,单靠这些机械结构,真的能实时监控钢坯的温度和尺寸,並且误差还那么小?”他原本以为这小子就是纸上谈兵,没想到对方拿出的“土办法”却让他这个搞了一辈子机械的人都有些看不透。
“理论上可以,通过精確的槓桿放大和差动结构,可以將微小的变化反馈到控制机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內,关键在於加工精度和调试。”
陈风点点头,语气平淡。
这已经不是误差的问题了,这简直是给生產线装上了无需人工干预的眼睛和手!
如果真能实现,那效率得提升多少?
计划再完美,也需要实践来检验。
陈风选择了一条相对独立的三號生產线作为试点。
这条线负责生產一些常规的钢板,流程不复杂,数据也容易採集,最適合用来展示效果。
杨厂长大笔一挥,特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