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债(第2页)
周五的晚高峰不容小觑。车河走停,自有去处。
他们两人偶尔会在后视镜中视线交汇,一瞬间便移开。
李和铮考虑着也许他们应该聊一聊。
三十岁的人人生不会再有大变动,至少,未来几年内,他们会生活在彼此的不远处是既定事实。
他们之间横亘着一些旧事。也许该找个合适的机会谈谈年少时戛然而止的事,也谈谈未来他们应该如何放置彼此。
清醒的人要讲理,成年人要体面,他们现在这情况,又不可能一扭头说绝交。
把话说开了就好了,不然骆弥生的态度是明确的友善,他不好太过不假辞色。
但又觉得还不是时候。这应该,才是他们重逢的……第五次见面。还不到什么都往明了摆的机缘。
人嘛。从来都是被时间推着往前走。他们同路过,同路时发觉彼此的人生目标高度一致,后来才明白那不过是自我投射在对方身上的幻觉。
他们曾严丝合缝的人生轨迹,早已经在某一个时间点里断裂开来,从此驶向了不同的方向。
车里太安静了。
几乎是同时,骆弥生抬手按开了音响,李和铮摇下车窗,让车水马龙的沸腾声倒灌进车里,尘世的喧嚣不绝于耳,两人都在心里轻轻松了口气。
——————
聚餐的目的地竟是蒙餐馆,骆弥生停好车,发现李和铮的电脑包放在副驾底下没拿走,眨巴两下眼,勾起了嘴角。
李和铮的注意力倒不在这上面,又挠了挠他的断眉:“吃这个啊,这什么季节了,这不上火吗?”
“苏老师说,”骆弥生绕过车头走到他旁边,“天气马上变热,热起来吃不了这个了,所以又订了这里。”
“真行。那些老师都谁?”
“有一年参加融媒体大会的代表队,一起把对门的赢了,有集体荣誉感。”骆弥生给他解释着,他们一起往里走,“大家投脾气,年纪也差不多,都不是学术咖,经常聚聚。”
“学术咖。”李和铮重复一次,笑了,斜睨他,“你是啊。”
“我早不是了。”
上连续的台阶时,李和铮瘸了一下,两个人的手下意识去找了对方,一个用胳膊托着一个握住他胳膊借力,上去便松开,没有目光交汇,也没说话。
李和铮心下好笑,这哪里来的肌肉记忆。以前又不瘸。
根据包间里热火朝天的声音可以判断,他们俩应该是最后到的,骆弥生要敲门前,李和铮问:“喝酒吗他们?”
“特别能喝。”骆弥生看他一眼,中肯地,“他们会喜欢你。”
喜欢我啊。
酒量深不见底的李和铮了然,一手推在他的背后,让他顺势推开了门。
包间里热闹的气氛停了一瞬,旋即更加热闹:“来啦,来啦!”
“来了。”骆弥生点头致意,介绍了身后的李和铮,并说,“我先说好,我今天开车,不喝。”
“你叫代驾呀!”苏启然拍案而起,“李老师第一次和咱们聚,你能不喝?”
李和铮扫了一眼骆弥生,看他已经低下头挽袖子,看出他是真的不打算喝,便替他接话:“甭了,为了我用不着,我俩上学那会儿经常喝。”
聚会上就不说了,还经常在家喝,没事儿就爱喝点儿。
“哎,那你们这革命友谊还挺长久。”有老师笑。
这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了。